内容简介
本书是孙绍振对60多篇古典经典散文解读的全编。孙老师认为,许多一线老师讲到古典散文,往往在句法、修辞等方面夫,满足于知识的阐释,但这种句法、修辞方面的特点,往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章的体裁(形式)密切相关。古典散文中留下了很多经典,显示着不朽的生命力。一方面贯穿着立意、论证、条分缕析的统一规律,一方面则表现出不同文体的不同规范,辨析其间的异同,不但对理解这些经典有益,而且对写作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书联系文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行具体分析。
目录
导读:古代散文的解读观念和方法古典散文的幽默传统《老子》三章:对立而统一,以弱胜强《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冉有之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话背后的个与抒情《墨子·公输》:集思想家、智者、发明家、苦行家于一身义利之辩: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刚柔相济孔子的格言和孟子的浩然之气《庖丁解牛》:从宰牛之举重若轻到养生之顺道无为《劝学》:荀子的人恶和劝学为善《韩非子》二则:政治寓言和形象类比《愚公移山》:大蚂蚁移山精神的颂歌和反讽《曹刿论战》:只有对话的战争叙事
《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唐雎不辱使命》:口舌之辩的优势《晏子使楚》:肯定对方的反驳术《邹忌讽齐纳谏》:层层的比喻推理
《冯谖客孟尝君》:把它当作小说,是的《渔父》:个人化的悲剧抒情
《谏逐客书》:转危为安,历史意义重大《过秦论》(上):雄辩的分析和片面的结论“大同”与“小康”: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鸿门宴》:史家实录和审美想象的交融《典论·论文》:文体差异和文气清浊范畴的提出《陈情表》:坚定而委婉的抗诏《隆中对》:道话语和霸道话语《出师表》:以臣训君的人格与文格经典《李寄》:非写实风格的民间传说《兰亭集序》:庸雍淡定,以理节情《桃花源记》:没有外在和内心压力的理想境界美《雪夜访戴》:听从内心的高命令《魏武尝过曹娥碑下》:小说和散文区别的关键《与陈伯之书》:以文脉逻辑贯串骈句《与朱元思书》:在骈体的约束中抒写情志《三峡》:地貌万年不变,散文千年更新《谏太宗十思疏》:化直接批评为普遍议论《马说》:从老故事里翻出新意《师说》:作为文体的“说”《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什么关键在一个“始”字《小石潭记》:现实与诗意的境界《童区寄传》:柳宗元散文的简洁之道《荔枝图序》:略带抒情的说明文《陋室铭》:以“陋”为美《岳阳楼记》:豪壮悲情的励志篇《醉翁亭记》:与民同乐,为民之乐而乐《六国论》和作为古典散文文体的“论”
《爱莲说》:类比之“说”《伤仲永》和《游褒禅山记》:从具体经验概括为理念,在演绎中深化理念《赤壁赋》:精神危机在形而上的思索中超脱《记承天寺夜游》:月透明和心透明《上枢密韩太尉书》:曲折而委婉的高雅胜利《送东阳马生序》:文质而气雄《说虎》:寓言式的说理《郁离子》三则:从情节中概括出格言《项脊轩志》:从唐宋派散文到桐城派的桥梁《晚游六桥待月记》:关键不在月,而在待月的心理过程两篇《游高梁桥记》:同题异趣的启示《游岳阳楼记》:引人泪下的洞庭湖《白洋潮》:多方写景入微,想象受阻《口技》:以单纯之声模拟丰富之世情《原君》:万恶之源皆《芙蕖》:在说明中抒情《廉耻》:笔记体散文《狼》:叙述中的“留白”《左忠毅公逸事》:桐城派“雅洁”之珍品《论毅力》:是“论”还是“说”
摘要与插图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古典散文的障碍,主要是陌生的字、词和典故,即使是很熟悉的词,对其在语境中的含义也可能会困惑,甚误读,这是由古今语义的差异造成的。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其中的“卑鄙”并不是指品质恶劣,而是卑微鄙陋、见识不高的意思。如“坐”,作为动词,在古代中国人并没有椅子凳子,只有席子和几,古人坐的动作有点像今天的跪,只不过把臀部紧贴在脚后跟上。《上山采蘼芜》中“长跪问故夫”的“跪”是让臀部抬起来,比起“坐”要正规一些。但是《晏子使楚》中的“坐盗”,《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坐”则是指导致消极后果的原因。这些都是阅读古文的拦路虎,不能轻易放过,需要咬文嚼字的努力,才有希望解决。有各种工具书检索,除了个别有争议的字词以外,都有共同认可的答案。理解有误,不难发现,不难纠正,关键是要有钻研的精神。
读懂了这些字词,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了古代散文名篇的好处。因为真正的好处不在表层,而在深层。有一种误解,以为内容决定形式,解读文章是解读内容。其实,从理论上说,内容并不能决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形式可以消灭素材的内容,强迫内容范,按着形式规范和逻辑衍生内容,从而在程度上决定内容。我国古典文论对形式是很重视的,《文心雕龙》五十篇,其中上半部分除了“原道”“征圣”“宗经”“正纬”以外,其余二十一篇都是讲文体形式的。其中讲诗、骚、赋、乐府这类文学的文体四篇,其余十七篇都是讲实用的理文体,但其间区别甚大,如果用今天的“议论文”文体特点去解读,则不但很难领略其精微,而且可能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许多一线老师讲到古典散文,往往在句法、修辞等方面夫,满足于知识的阐释,但这种句法、修辞方面的特点,往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章的体裁(形式)紧密相关。形式是丰富的,同样属于实用的议论文,《文心雕龙》分出“颂赞”“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论说”“祝盟”“铭箴”等,当然其中大部分是政治的,具有公文质,有些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亡了。但是,其中留下了许多经典,显示着不朽的生命力。一方面贯串着立意、论证、条分缕析的统一规律,一方面则表现出不同文体的不同规范,辨析其间的异同,不但对理解这些经典有助益,而且对写作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今试以“论说”“章表”两章,联系文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行具体分析。
一、说:多层次深入的巧喻和推理
《文心雕龙》“论说”篇,是古典议论文的核心,“论”和“说”在表面上是一致的,但在实质上,“论”和“说”是两种文体,有着明显不同的规范。
刘勰在对“说行阐释时,把它和“说”字的另一个意思“悦”联系起来,有以“口舌”取悦对方的意味(“言咨悦怿”)。《文心雕龙》虽然是一部文章学的系统理论著作,但是带着鲜明的文章历结的质。故其“说”,先以先秦游说之士纵横之术为据。今天看来,“说”在当时具有现场即兴、际的质,其“善者”能够凭“三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话说得有点夸张,但是“说”也在历留下了的记录,如《战国策》中《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唐雎说信陵君》等。
汉朝统一后,游说之术变成了说服人主的机巧,刘勰认为“说”作为文体的根本特点乃是“喻巧而理”“飞文敏以济辞”①。强调的是言说的智慧、机敏,是比喻的巧妙。可见“说”不像“论”那样强调和严密,但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