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五版)

价格 89.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6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在中国思想史中,伦理思想极为丰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以来,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一直从属于中国哲学史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固守这种格局,束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无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几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也由于学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需要,以结历史道德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人们正越来越感到建立中国伦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必要和迫切。也是在这种心情和需求的驱使下,作者编写了这本《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和朝代为线索,史论结合,绍述和评议了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明中叶、明末清初的具有代表的伦理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目录

张岱年先生给主编的信(摘录)冯契先生序第四版主编序绪论章 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节 西周伦理思想的产生与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节 西周“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 一、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 二、“修德配命”和对道德作用的自觉 三、“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伦理思想特点 节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 一、宗法道德规范的衍化和发展 二、“德”概念的发展和对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 三、“义利之辨”的发端 第三节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二、“仁”“礼”统一——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说利主义思想 一、与“交别”对立的“兼爱”原则 二、贵义、尚利利主义 三、“合其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第五节 《老子》的“无为”道德观 一、“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二、“大道废,有仁义”的道德蜕化论 三、“复归于朴”的道德理想 四、“无为”作为一种 第六节 杨朱和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说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和善论 一、“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二、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三、“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四、“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五、存心养、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第八节 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 一、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二、“逍遥游” ——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三、顺世安命的法 四、所谓“庄子精神”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对墨子“兼爱”说的发展 二、对墨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对墨子志统一观的发展 第十节 苟子的恶论和礼义学说 一、“恶论”和“伪之分”说 二、“礼论”、“义分则和” ——论“礼义”的起源和道德作用 三、“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四、“化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第十一节 《中庸》、《易传》、《大学》、《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一、《中庸》论“中庸”和“诚” 二、《易传》的“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 三、《大学》的“大学之道” 四、《礼运》的“大同”、“小康”说 五、《孝经》论“孝”道 第十二节 韩非的“自为”人论和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义思想 一、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论 二、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 三、公私相背、去私行公的公私观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 节 独尊儒术和两汉伦理思想的特点 节 董仲舒的“”论与神学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类”与“道之大原” 二、道德宿命论与“经”、“权”之说 三、“三纲五常” ——封建伦理纲常体系的建立 四、人论与“成”、“防欲”的教化思想 五、义利“两养”与“正义不谋利”的义利观 第三节 充的、命论和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一、对道德神化的否定 二、“禀气”成和人“异化” 三、驳“福善祸淫”及“与命异”说第四章 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 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 节 弼对“名教”的玄学论证 一、“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 二、有有情、以统情的人论 三、“慎终除微”的“自保”之术 第三节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伦理思想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 二、“意足”为乐的人生理想 第四节 《列子·杨朱》篇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一、生当行乐的人生理想 二、纵欲主义的“养生”论 第五节 裴颁的“崇有论”及其对“贵无论”伦理思想的批判 一、“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 二、对纵欲主义养生论的批判 第六节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伦理思想 一、名教即“天理自然” 二、“各有分”、“各安其分”的命说和人生论第五章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节 佛、道两教的兴盛及儒、佛、道伦理思想的斗争与合流 节 道教的教义与戒律 一、道教的产生和衍变 二、《经》中反映的早期道教的道德观念 三、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的教义与戒律 第三节 《颜氏家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 一、家教的重要 二、家教的方法 第四节 佛教的伦理思想(一) ——善恶观和善恶轮回报应说 一、善恶观 二、善恶轮回报应说 第五节 佛教的伦理思想(二) ——“佛”说和人生观 一、“佛”说 二、出世主义的人生观 三、禅宗的“见成佛”修行说和“佛本有”的众等观 第六节 韩愈以儒排佛的“道统”论和“三品”说 一、“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二、以儒排佛的“道统”论 三、情论和“三品”说 第七节 李翱的“善情恶”论和“复”成圣之道 一、“善情恶”的人论 二、“灭情复”——入圣之道第六章 宋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节 “理学”的兴起与宋明(中叶)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 节 宋利主义思潮的始倡 ——李觏的伦理思想 一、人论及其内在矛盾 二、《礼论》中的道德观 三、“利欲可言”、“循公不私”利主义思想 第三节 理学伦理思想的 ——周敦颐的“诚本”论和“主静”说 一、“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论 二、以“中正仁义”为“人极”的道德标准 三、“无欲”、“主静”的道德修养论 第四节 安石的人论及其伦理思想 一、“情一”的人论和善恶由“道德观 二、以仁义为“道德”及利主义新义 三、教、学成才和“五事”成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论 第五节 张载的人“二重”说及其伦理思想 一、“天地之”与“气质之”的人“二重”说 二、“民胞物与”的泛爱主义及其实质 三、“知礼成,变化气质”的修养之道 第六节 程颢、程颐的“天理”观及其伦理思想 一、天人“一理”的道德本体论 二、天命之和气禀之的人论 三、人欲与天理“难一”的理欲对立论 四、“敬义夹持”、“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第七节 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 一、“理一分殊”和道德本体论 二、“同气异”的人论和命说 三、严辨“义利、理欲”的道义论及其禁欲主义实质 四、“居敬”与“穷理”互补的道德修养论 第八节 朱陆异同与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 一、“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 二、“自存本心”的道德修养“易夫” 第九节 朱陈之争和陈亮利之学 一、“人道”存于“人事”的道德观 二、到成处,便是有德”利主义 第十节 守仁“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 一、“良知”说和道德“心本”论 二、“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三、“复其心体之同然”的道德教育方法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节 道德启蒙思想的兴起及其对理学伦理思想的批结 节 李贽的“私心”说及其对“道学”、礼教的批判 一、“人必有私”的人论和“迩言为善”的价值观 二、“致一之理”等观与“任物情”的个自由说 三、揭露“道学”之虚伪,反对以孔子为偶像 第三节 黄宗羲对封主义的批判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 二、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 第四节 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结 一、“日生则日成”的人形成过程论 二、“义利之分,利害之别”的义利观 三、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的理欲观 四、“身成”与“成”统一的“成人之道” 第五节 颜元的人“气质”无恶论和重利”、“的道德观 一、“气质”一元和“气质”无恶的人论 二、“正义以谋利”利主义 三、“实学”、“的成人之道 第六节 戴震“血气心知”的人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一、“血气心知”的人“一本”论 二、“理者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观附录一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 ——一种方法论的思考附录二 基本资料书目索引版后记第五版后记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