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形象域外建构研究:基于《中国评论周报》与《天下》的考察

价格 46.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5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理论和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认同”理论,审视民国时期国人自办英文期刊中建构的民族国家形象。论述主要从五个层面展开:首先,通过梳理对中国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历史追溯、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的书写,探究对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历史基础的建构;其次,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中国女的刻画以及女观念变迁的梳理,探究这其中反映的现代中国形塑过程;第三,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刻画、批判,探究其中表达的对民族国家现代转型的期许;第四,通过对国家制度建设对外宣传的梳理,探究如何建构与世界相通的现代中国形象;后,通过的梳理结,探究国人如何通过自办英文期刊努力建构中国与世界通而不同的民族国家形象。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规划项目“民国时期民族国家形象的域外重建研究”(16YJA752016)的项目成果,能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中国形象的对外构建,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借鉴;能够为国家形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国家形象研究学术谱系的历史构建。

目录

1章绪论

1.1选题依据

1.2研究内容

1.3思路方法

1.4创新之处

1.5预期社会效益

2章民族国家的跨语际建构

2.1民族、民族认同、民族主义

2.2文化翻译与跨语际实践

2.3中国与中华民族

3章历史文化之共同体

3.1物质文化的译介与建构

3.2思想文化的译介与建构

3.3个案研究:吴经熊的《道德经》译介

4章法律―政治共同体

4.1舆论宣传与法律共同体建设

4.2《中华民国宪法》成稿的变迁与翻译

4.3由天下到国家的跨语际建构

5章文学想象之共同体

5.1女形象的译介与建构

5.2知识分子形象的译介与建构

5.3林语堂的跨文化实践

6章余论

6.1中国形象的“自塑”与“他塑”

6.2中国形象建构特点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从晚清开始,因为受到灭种、诸国竞争的压力,国家富强成为民族复兴的首要目的。富强压倒文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引入,西方文明的接受,中国在建设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更关注国家的富强和兴旺发达。文化传承在当时不仅没有成为主流,反而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这种情况可能有利于国家一时的迅速发展,却不利于的自我认同。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是如何成体系地介绍中国文化却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所以,我们需要放眼历史,了解民族国家建设之初的努力,或许能为当下提供历史的镜鉴。

民族国家的概念实为一个舶来品,是晚清以来,打开之后,我们对西方现代国家吸收借鉴的产物。理论上来说,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强调文化的同一、民族的自我认同,但文化的传承和统一在现代中国建构的过程中,却一波三折,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使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有所停滞。不过,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对文化传承和统一的要求,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再反思,都指向了对中国文化的再认识。文化复兴运动时有开展,在对外宣传时,对中国文化的宣传也并非偏执一端,而是历史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展现。其中,《中国评论周报》和《天下》作为国人自办的英文期刊,是民国时期对外宣传的良好范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历史的窗口,让我们知道了在追逐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国人如衡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建设,如何协调现代中国建构和文化中国建构,如何完成历史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如何在文学想象中呈现这些为统一而做的努力。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从中国作为现代国家建构的起点,了解它如何通过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的重构,完成现代中国的自我想象,以及文学作品对这种想象的呼应。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