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之一,辛弃疾的词粗犷与苦涩杂糅,柔情与辛酸并在,“极豪雄而意极悲郁”。本书了辛弃疾的经典词作,辅以注释与翻译,并梳理了其与创作经历,为读者展现了一位铁血将领的诗词人生。
目录
辛弃疾与创作
心在关河,身老稼轩
创作之路:建立在痛苦上的豪放
品味辛词:粗犷与苦涩,柔情与辛酸
万丈豪情,笔下风骨
辛弃疾词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点绛唇·身后虚名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定风波·暮春漫兴
蝶恋花·送祐之弟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梅
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
浣溪沙·别成上人,并送禅师
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浣溪沙·瓢泉偶作
浣溪沙·种松竹未成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好·西湖
汉宫春·立春日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
贺新郎·赋琵琶
酒泉子·流水无情
江神子·和陈仁和韵
江神子·和人韵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满江红·题冷泉亭
满江红·暮春
满江红·中秋寄远
满江红·送汤朝美司谏自便归金坛
满江红·点火樱桃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南乡子·庆前冈周氏旌表
南乡子·隔户语春莺
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
念奴娇·和信守道夫席上韵
念奴娇·戏赠善作墨梅者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破阵子·赠行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昼眠秋水
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
菩萨蛮·赠周国辅侍人
菩萨蛮·和卢国华提刑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玉案·元夕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鹊桥仙·送粉卿行
鹊桥仙·寿余伯熙察院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乐·村居
乐·清词索笑
乐·春宵睡重
乐·题上卢桥
乐·博山道中即事
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乐·忆吴江赏木樨
乐·独宿博山氏庵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瑞鹤仙·黄金堆到斗
瑞鹧鸪·乙丑奉祠归,舟次余干赋
声声慢·开元盛日
霜天晓角·暮山层碧
霜天晓角·旅兴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
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
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
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
水调歌头·盟鸥
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
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生查子·重叶梅
生查子·有觅词者,为赋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生查子·民瞻见和,复用前韵
生查子·独游雨岩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唐河传·效花间体
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踏莎行·夜月楼台
添字浣溪沙·答傅严叟酬
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风月亭危致爽
西江月·堂上谋臣帷幄
西江月·为范南伯寿
西江月·和杨民瞻赋丹桂韵
西江月·春晚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行香子·三山作
行香子·归去来兮
新荷叶·和赵德庄韵
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楼春·戏赋云山
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
忆孙·秋江送别,集古句
一络索·闺思
一剪梅·中秋无月
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紫陌长安
永遇乐·烈日秋霜
虞美人·赋虞美人
鹧鸪天·寿子似,时摄事城中
鹧鸪天·再赋牡丹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
鹧鸪天·木落山高一夜霜
鹧鸪天·和陈提干
鹧鸪天·代人赋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鹧鸪天·戏题村舍
鹧鸪天·和傅先之提举赋雪
鹧鸪天·送人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r style="color: rgb(102, 102, 102);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鹧鸪天·博山寺作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
鹧鸪天·指点斋尊特地开
鹧鸪天·点尽苍苔色欲空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鹧鸪天·寄叶仲洽
鹧鸪天·睡起即事
鹧鸪天·有感
昭君怨·送晁楚老游荆门
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
祝英·晚春
摘要与插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这是但凡学过辛弃疾的词作,都会熟知的内容,但他早年的字是“坦夫”,“稼轩”是他中年以后才起的别号,便不知有几人知晓了。而他青年时期那段“惊艳”了大江南北的战绩更是不知有几人熟悉了。也许,对于当时的辛弃疾来说,他更愿意自己为后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那不为世人所知的赫赫。但讽刺的是,当他怀揣理想,跨马提刀,奔赴沙场,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大宋时,他恢复中原的希望也逐渐湮没在不断迁官的路上。
这些苦闷与抑郁不得志成了辛弃疾挥毫泼墨的“养分”,他从这一段段苦涩的过往中汲取灵感,仿佛在那一首首豪放不羁的词作中,他又成了那个英姿飒爽的将军,踏足函谷关、饮马黄河似乎也不再是梦中的场景了。那么,辛弃疾缘何会如此坚定地想恢复中原呢?一切都要从靖康之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