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扩散效应研究

价格 68.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0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从国内部分地区所出现的“旅游孤岛”或“旅游飞地”问题入手,通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空间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在构建旅游增长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旅游扩散效应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过行深入探讨。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云南省丽江市作为案例地,对旅游扩散效应测行实证分析,后从增强扩散动力、营造扩散环境、形成扩散接力、构建扩散网络等方面提出增强旅游扩散效应的若干建议。本书可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部门、旅游企业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评析 (一)旅游增长极研究现状 (二)旅游扩散效应相关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析 三、研究基础与选点依据 (一)研究基础 (二)选点依据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与内容框架 (一)技术路线 (二)内容框架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增长极理论 (二)产业及其扩散理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增长极 (二)产业 (三)扩散效应第三章 旅游增长极基本理论探析 一、旅游增长极的含义 (一)旅游增长极概念界定 (二)旅游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三)旅游增长极的主要类型 二、旅游增长极的形成 (一)形成条件 (二)形成过程 三、旅游增长极的选择与培育 (一)旅游增长极的选择 (二)旅游增长极的培育 四、旅游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第四章 旅游扩散效应内涵解析 一、旅游扩散效应内涵 (一)扩散源 (二)扩散要素 (三)扩散强度 (四)扩散模式 (五)扩散媒介 (六)扩散方向 (七)扩散效果 二、旅游扩散效应的表现形式 (一)旅能扩散的表现 (二)旅游空间扩散的表现 三、旅游扩散效应的主要特征 (一能扩散和空间扩散的差异与统一 (二)时间上的动态与非线 (三)空间上的、与跳跃第五章 旅游扩散效应形成与演化 一、旅游扩散效应的形成条件 (一)扩散源自身条件 (二)扩散接受者条件 二、旅游扩散效应的形成机制 (一能扩散效应的形成机制 (二)空间扩散效应的形成机制 三、旅游扩散效应的演化过程 (一能扩散效应的演化过程 (二)空间扩散效应的演化过程第六章 旅游扩散效应量化分析 一、旅游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 (一)旅能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 (二)旅游空间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 二、丽江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 (一)丽江市基本概况 (二)丽江市旅游发展概况 (三)“古城-雪山”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 三、丽江市旅游增长极扩散效应的量化分析 (一)丽江市旅游增长能扩散效应的量化分析 (二)丽江市旅游增长极空间扩散效应的量化分析第七章 增强旅游扩散效应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旅游增长极的扩散动力 (一)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整体实力 (二)加强旅游产品创新,能扩散 (三)优化旅游线路设计,空间扩散 二、营造旅游增长极的扩散环境 (一)通过旅游规划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 (三)通过宣传推介旅游发展 三、形成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接力 (一)选择新的旅游增长极 (二)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 (三)构建旅游增长极体系 四、构建旅游增长极的扩散网络 (一)辖区内区域旅游合作 (二)滇西北区域旅游合作 (三)滇川藏区域旅游合作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旅游增长极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增长极 (二)旅游增长极同时存在极化与扩散两大效应 (三)旅游扩散效应表现能扩散与空间扩散 (四)旅能扩散与空间扩散存在显著差异 (五)丽江市旅游增长能扩散强空间扩散弱 (六)增强旅游扩散效应需发挥市场与作用 二、主要创新 (一)理论创新 (二)方法应用创新 三、未来展望 (一)不同地区旅游扩散效应的比较研究 (二)不同类型旅游扩散效应的比较研究 (三)旅游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附录 附录1 1998-2016年云南省CPI指数累计值减指数) 附录2 2005-2015年云南省CPI指数累计值减指数) 附录3 2003-2016年云南省CPI指数累计值减指数) 附录4 2005-2015年古城区和玉龙县旅收入及12个行业增加值(当年价) 附录5 2005-2015年古城区和玉龙县旅收入及12个行业增加减处理结果 附录6 2005-2015年古城区和玉龙县旅收入及12个行业增加值初值化处理结果 附录7 参照宇列和比较序列的值差 附录8 丽江市旅游增长极与古城区和玉龙县12个行业的关联系数 附录9 丽江市旅游增长极与古城区和玉龙县12个行业的灰色关联度 附录10 古城区和玉龙县三以上酒店名录(国家标准) 附录11 古城区和玉龙县三以上民居客栈名录(云南省地方标准)参考文献后记

摘要与插图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1.;区域旅游发展具有不均衡的显著特征

根据201612月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发展形势良好,战略支柱产业基本形成,综合带能凸显,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十三五”后,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据国家旅游数据中心发布的旅游统计报告,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突破50亿人次,入出境旅人数高达2.7亿人次,实现旅收入5.4万亿元;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11.04%①。与此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发展表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显著特征。从区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无论是旅游经量还是旅游产业素质,均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1],且表现出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发展格局[2]。从省际差异来看,位于东部的广东省在2017年的旅收入达11993亿元,而位于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年旅收入仅278亿元,两者相差43倍。再从省内差异来看,各省区内旅游发展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旅游收入大多被少数城市所占有[3]。当然,随着落后地区旅游业获得较快发展,无论是区际差异、省际差异还是省内差异,我国旅游发展空间不均衡的状况呈现出缩小趋势[3-5]。但不管怎样,我国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少在未来数十年之内还将持续存在,这在当前全国各地正大力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2.;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有其客观必然。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特殊事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旅游发展条件必然存在的时空差异。同时,在资金、人力等资源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各地的旅游发展不可能同行,而必须采取优先发展某些区域的战略[9]。于是,衡增长理论尤其是增长极理论自然而然地被应用于指导各地的旅游开发实践。基于增长极理论,我国许多地区纷纷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的产业或支柱产业,优先开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较好的区域,试图通过打造和培育旅游增长极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增长极理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指导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培育一批跨区域旅能区,构建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再从地方层面来看,提出打造和培育旅游增长极的地区可谓数不胜数。例如,自2016年以来,陕西省镇坪县计划将曙河生态旅游扶贫示范带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行打造;2017年,河南省郑州登封市以大熊山旅游区为依托,打造新的旅游增长极;2018年,四川省通江县借燕亭山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工建设之机,聚力打造县域旅游新的增长极。

3.;旅游增长极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按照增长极理论,旅游增长极一方面通过极化效应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和周边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发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