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杨祖汉以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对朱陆哲学思想的评析,并用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从本体与工夫两方面对朱陆思想之异同做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朱陆二系是两个不同的义理形态。朱熹对道德之理的理解和实践,走的是“道问学而后尊德”,而陆九渊走的是“尊德而后道问学”。故二者的会通,并不是其中一系可以独立自全而会通另一系,而必须从自己走向对方(如陆氏的工夫理论形态也要向朱子重视明理格物这方面来补充),互相补充才能够完成自己。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黄莹暖则对唐君毅和会朱陆之论做了分析,认为唐先入朱陆心工夫论,在义理上将朱陆异论汇于儒家成德之教的核心大义中,对于和会朱陆有重大贡献。;
本次会讲的一些学者还将“会通朱陆”的视域扩展到东亚儒学。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龚颖,日本江户时代对“朱陆之辩”的接受与转化作了详细的考察,透视了日本“朱陆之辩”的历史面貌。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家学者藤原惺窝、林罗山和中江藤树等,通过对“朱陆之辩”相关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宋明理学思想实质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们在寻求融会朱陆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有的思想主张。是他们在吸纳与陆学有共通的朱子学相关论述,如儒佛之辨,心与理的关系论,知与行的关系论等,来建构新的思想框架。;
其他参与会讲的学者还“直路中朱陆会通”、“理智慧与直觉智慧必然二选一吗?——论朱陆会通”、“吴澄会通朱陆的背后”等论题,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讨论一步拓展并丰富了这次会讲的论阈与知识点。;
关于朱熹理学思想内涵的阐释。与会部分学者对朱熹思行了深入探讨。;
武夷学院研究员张品端认为朱熹以理、气为宇宙论的理论构架,以心论作为人生哲学的中心内容,所用的是理分析的思维方式。这比起传统的纯直觉内向观照方式,显出其哲学构思的创新与理论思维的发展。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赵金刚阐述理学气论鬼神观的重要命题,认为朱子基本上接受二程鬼神是“造化之迹”与“天地用”的看法,然而他在言说造化之迹用时,基本上会以二气之屈伸补充说明,这是“二气之良能”表述的优势所在。
目录
导言;会通朱陆的思维方式;——怀疑意识与自得精神的研究;再论程朱、陆二系的会通;郑浞其人;——朱、陆重叠世界之一隅;朱熹与陆九渊论心知之异;陆九渊与朱熹哲学思想的分歧及其意义;吴澄会通朱、陆的背后;从明代理学开山宗师吴康斋的道德修养;历程看明初学术界的朱陆会通;朱熹、陆九渊关于“良心”的阐述和辩论;朱陆读书观之异同;论礼学视野下的朱陆之同;岂有此“理”:朱子对陆学与禅学的分殊;理智慧与直觉智慧必然二选一吗;——论朱陆会通;直路中的朱陆会通;朱子论“二气之良能”;朱子学视域下明清徽州的礼学生态;朱熹的《小学》道德教化观及其当代价值;叶适对朱子的批评及其意义;恽日初蕺山学诠释中的朱折中色彩;——兼谈来自黄宗羲的批评声音;朱子《西铭解》的哲学建构;朱熹民族思想探析;朱子论心;存心新解;陆九渊责任伦理思想析论;陆九渊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清人李绂眼中的道统大儒陆九渊;陆九渊家世述略;论陆九渊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及其现代价值;先立乎其大者:陆九渊示学门径管见;陆九渊经学诠释学的心理维度转向;及其对释经传统的突破;陆九渊南康军讲学活动述评;论宋代礼学的义理化特征;论牟宗三判明道为“心即理”学;早期儒家人论的两种模式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以《中庸》、孟子为中心;关学与心学之贯通;——以南大吉心学思想为中心的考察;论牟宗三对张载天道观的诠释
摘要与插图
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南宋孝宗降旨朱熹便道之官,赴任秘书郎权知南康(在今江西星子县,现更名庐山市)军州事。朱熹三次上札乞请奉祠,不允。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二十日复上状请祠,朱熹正月二十五日起行,二月四日待命于信州铅山鹅湖寺。十四日复上状请祠。三月,省札再催朱熹赴南康任。同时好友张栻、吕祖谦一再劝促,朱熹终于三月三十日到达南康,即日理事。; 南康置军肇于宋太宗兴国七年(982年),管辖江州的都昌、洪州的建昌、江州的星子,治所在江西星子县(今庐山市)。南康军属江南东路管辖,是个统管军事的行政机构,地方穷困但有军事意义。; 朱熹到任后,当日即颁发《知康军榜文》,问计于民,“宽民力,敦风俗,砥士风”。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 同时,寻访白鹿洞及陶渊明、周敦颐、刘凝之等前贤遗迹。十月,因“秋雨不时,高仰之田告病”,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于庐山东向李家山发现白鹿洞书院故址(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这时的书院,房宇已“损其旧七八”,仅有地石基础还可以辨得出当年的规模。朱熹在勘察白鹿洞书院废址后写道:“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①即发布《白鹿洞牒》,上《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因此,他认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应该尽快地修复。于是一面派军学教授杨大法、星子县令仲杰等筹措兴复之事,同时又报告有司备案,请求支持。不久,朱熹立周敦颐祠于学官,来信请张栻作记,张枝作《南康军新立濂溪祠记》。树立廉洁榜样,加强思想教育。; 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十八日,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朱熹率领军县官吏、书院师生赴书院,祭祀先师先圣,举行开学典礼。朱熹自任洞主,主持书院事务,作《白鹿洞赋》,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朱熹释菜,升座开讲,讲题为《中庸首章》,与同道们高兴地作诗唱和,并写下了《次卜掌书落成白鹿洞佳句》:; 重营旧馆熹初成,要共群贤听鹿呜。; 三爵何妨奠萍藻,一编讵敢议诚明。; 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元从乐处生。; 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①; 又向诸司及四方贤达、学者求来书籍,藏于院中,以备学子阅览。淳熙八年(1181年),孝宗准朱熹奏求,赐高宗御书《石经》、国子监《九经疏注》及《论语》、《孟子》等书籍。置学田870亩,建殿、堂、亭阁360间。; 同年七月持续十一月,南康大旱,大修荒政。朱熹多次召集庐山市、都昌、建昌(今永修、安义)三县官员谋议荒政,救灾。先后发出救灾榜文40道,划出官钱3万贯,籴米赈粜。二次向朝廷申报灾情状和向有关部门申请蠲放军粮、苗米札子14道,得蠲免全军苗米4.7万石。又向邻路、州、县求援,得钱3万贯,大米1万石。在三县办济粮所35所,设场赈灾,共济灾民21. 79万人。同时采取“以工换赈”办法,向上乞钱米修建南康石堤(紫阳堤),既解决众多灾民吃饭问题,又使过往船只有的避风港湾。; 此外,朱熹上奏札于延和殿,欲蠲免南康赋廷因天旱讲求荒政,朱熹应诏上书直谏,朱熹上《封事》,提出“恤民”、“省赋”的主张,“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如南康军土地瘠薄,“赋税偏重”,丰年还能苟安于目前,“一有水旱,则扶老携幼,流移四出”,应蠲减税钱,以为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并敦劝孝宗“亲贤臣,远小人”。; 朱熹在南康军任上工作,仅仅二年零二十八天(比陆九渊知军荆门只多八个月)。在抓国计民生、经济工作的同时,还加强文化建设。建亭13处,修桥4座,恢复和修建的祠院有建白鹿洞书院、周敦颐祠、五贤祠、卧龙庵、清净退庵、归去来馆等。携士友探访庐山名胜古迹16次,在白鹿洞书院、简寂观、卧龙冈、醉石、五乳寺、谷帘泉、五老峰等17处留下大量的墨迹石刻。; 在短短的南康知军工作之余,朱熹还勤于个人写作,著述颇丰。其中作《庐山杂咏》类诗100余首,作《卧龙庵记》等文80余篇,发布《知南康军牒》、申《奏南康军旱伤状》等公百篇,校正《太极通书》,修订《诗集传》,补遗《语孟要义》,校订《急篇》,校注《四书章句集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