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生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论括:民法典融入“基础”课教学对策研究、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挑战与应对、唯物史观下“两山理论”的研究、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路径探析、写信与联系群众——国家治理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解析、建成小康社程中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加强理论学学术讲政治——读《谈治国政》、基于典型红色教育资源的铸魂固本作用路径探赜、深入学党的十九届五精神——基于发展、历史、实践的三维视角、疫情防控背景下青年志愿者的使命担当与发展路径探析。
目录
民法典融入“基础”课教学对策研究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应对
写信与联系群众
――国家治理特殊形式的解析
建成小康社程中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加强理论学术讲政治——读《谈治国理政》
基于典型红色教育资源的铸魂固本作用路径探赜
深入学党的十九届五精神
——基于发展、历史、实践的三维视角
疫情防控背景下青年志愿者的使命担当与发展路径
发展实体经济夯实振兴之基
开启建成文化强国新征程
阶层固化复杂劳动人口数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问题
理论历史现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三重逻辑
摘要与插图
民法典融入“基础”课教学对策研究
小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7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施行,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基础”课作为向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民法典有效融入教学之中势在必行。本文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针对地开展了民法典教育教学探索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自觉守法、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良好法治意识。
关键词:民法典;“基础”课;教学;法治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标志着国家民法一个突破的节点到来。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民法典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中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益。在十九届十次集体学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①,对高校“基础”课教师深入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仅具备程度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运用法律规范,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目前,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各种民事法律纠纷不断发生,其中,缺乏的民事法律知识,不熟悉相关的民事法律规定是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基础”课作为向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将民法典有效融入其教学之中,开展民事法律教学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一、明确民法典融入“基础”课教学目标定位
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群众心里。”①要想实施好民法典,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要先行。“基础”课教师要认真学有关民法典讲话精神一步明确民法典有效融人“基础”课教育要目标,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民法典教育不能等同于法学专业教育
“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政课,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任,有别于法学专业课程“其础”理数师应该田确对太学生开屈民法典教育不能等同于法学专业教育,前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是向学生讲授系统的民事法律知识,而是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要在讲清民法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对民法精神的理解和民法观念的引导,防止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民法知识体系碎片化,影响“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二)民法典教育不能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脱节
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法典的基本精神有效融入“基础”课需要整合有关内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主持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②为一步法治与德治的结合,2016年12月,办公厅办公厅印发了《关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