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苏轼作为豪放派大家,诗词兼长,风格既有慷慨豪迈,又有清丽自然,也有哀婉深情。本书苏轼的经典诗词,并对其行了梳理,力图展现一个生动、立体的诗人形象,帮助读者深入品味其作品精华,感受苏轼的艺术魅力与人格魅力。
目录
苏轼与创作
:仕途潦倒,心态超然
创作:一代文豪,自成一家
苏轼诗
被酒独行,遍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二)
别海南黎民表
初到黄州
次韵荆公四绝·其三
次韵江晦叔二首·其二
慈湖夹阻风五首·其五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春夜
东栏梨花
东坡
儋耳
和董传留别
和子由踏青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一
红梅三首·其一
海棠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州一绝
花影
江上看山
吉祥寺赏牡丹
寄黎眉州
汲江煎茶
倦夜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陌上花三二)
梅花二首·其一
琴诗
守岁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题西林壁
武昌酌菩萨泉送子立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雨晴后,步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赠刘景文
纵笔三首
自题金山画像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女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红梅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咏柳
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密州上元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歇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软莎过雨新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咏橘
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缥缈危楼紫翠间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
浣溪沙·雪里餐毡例姓苏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荷花
贺新郎·夏景
好·西湖夜归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江城子·别徐州
减字木兰花·立春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浪淘沙·探春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满江红·怀子由作
满庭芳·三十三年
满庭芳·归去来兮
满庭芳·归去来兮
满庭芳·蜗角虚名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中秋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南歌子·带酒冲山雨
南乡子·送述古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南乡子·集句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阮郎归·初夏
瑞鹧鸪·观潮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如梦令·寄黄州杨使君二首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少年游·去年相送
望江南·超然台作
行香子·述怀
行香子·过七里滩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行香子·秋兴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西江月·照野㳽㳽浅浪
西江月·梅花
西江月·重阳栖霞楼作
西江月山堂
阳关曲·中秋作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虞美人·持杯摇劝天边月
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渔父·渔父饮
渔父·渔父醉
渔父·渔父醒
渔父·渔父笑
永遇乐·明月如霜
一丛花·初春病起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醉落魄·离京口作
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
摘要与插图
苏轼,字子瞻,一作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出生于四川的眉州眉山。据苏轼的父亲苏洵考证,其祖籍为赵州,唐武则天时有个叫苏味道的大臣是他们的祖宗。苏味道曾官丞相,主张遇到事情要含糊,不可旗帜鲜明,当时的人送他一个绰号:苏模棱。在武则天死后,苏味道的官运也到头了,被贬为眉州刺史,其后代定居在了眉山。
苏轼一家在政治上似乎没有什么好运气,祖上五代都没有一个当官的。苏轼的祖父苏序是当地有名的怪人,酒量很大,但穿着古怪,常学张果老倒骑毛驴,口中还唠唠叨叨,念念有词,虽然写过几千首诗,但都没有流传。苏序虽然有些怪,却有着扶危济困的侠义心肠。他曾在丰年囤积粮食,荒年救济灾民。
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三字经》上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讲的是苏洵。苏洵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厌恶科举。不知为何到了二十七岁,忽然发愤读书了,埋头苦读六年,并发誓不读透经史不再为文。
父亲发愤读书,家里的书自然多了,这为苏轼的启蒙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苏轼八入私塾读书,师傅是个道士。这位道士先生穿着道袍上课,上课有时讲诗文,有时也讲一些升仙的故事。
苏轼的才华在读书期间便锋芒初现。十二三岁的苏轼能时眉山县塾先生刘微之的诗。有一次,上课期间,刘先生得意地吟诵起自己的诗作《鹭鸶诗》,诵到“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时还摇晃起了脑袋,可见对这首诗很是满意。不料,苏轼却站起来说:“不如改成‘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刘先生听后拍手叫好,自愧不如。
苏轼在父母的引导下读了不少史书。陈寅恪曾说:“有宋一代,苏东坡具史识。”据说苏轼读《汉书》,抄了三遍,房间里都堆不下。
一举成名
嘉祐元年(1056),苏轼和弟弟苏辙跟随父亲离开眉州。嘉祐二年(1057)到达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苏家父子参加科考前在眉山已有名气,北宋蜀地有民谣唱到:眉山生三苏,木尽皆枯。是说他们父子三人用尽了眉山的灵气。
当时主考官乃是文欧阳修,小试官则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考试前报名的考生很多,当主考官说苏家兄弟参加,你们认为自己还有多少希望,于是考生散去大半,可见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影响。宰相韩琦甚下令为生病的苏辙延期考试。
苏轼的文风清新,受到当时想行诗新的欧阳修的赏识。如不是为了避嫌(欧阳修误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弟子曾巩的作品,给了),苏轼考试的文章当为。苏轼科考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论》,他在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虽是大学问家却不知道这几句话的出处。等到苏轼谒谢时,欧阳修问苏轼出处,苏轼竟然回答:“想当然耳。”是说没有出处,自己杜撰的。按照考试规则,考生是不能杜撰典故的,苏轼不但杜撰,还杜撰关于圣君的典故,也真的是胆大。欧阳修对苏轼评论道:“他日文章必将独步天下。”
苏轼的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赞赏,在欧阳修的提携下,苏轼在京城名声鹊起。每当苏轼有新的作品,便会立刻传遍京师。正当苏轼声名大噪时,他的母亲病故,因此他离开京城,回乡奔丧。
三年丧期满后,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并且考了,被称作“制科三等”(、二等为虚设),为“百年”。宋代开国百年,在苏轼之前考上三等的仅有一人。苏轼在皇帝御座下,洋洋洒洒写下五千言,皇帝亲自面试,对答如流,皇帝也被苏轼的才华所吸引。苏轼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府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