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依然、灿然、卓然、傲然、湛然、浩然、晏然、凛然、昭然、婉然、斐然、纷然”为十二章的关键词,讲述了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
目录
001 // 引 言
第壹章有志澄清天下,无奈命运多舛,依然穷且益坚
011//屈原——辄长太息以掩涕时哀民生之多艰
016/∥裴炎——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
019/∥武元衡——鸳鸿得路争先翥松柏凌寒独后凋
023 //刘禹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027/∥柳宗元——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032/∥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039/∥陆游——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
045/∥辛弃疾——了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贰章为人贤良方正,临危舍生取义,浩然一身正气
056∥魏徵———辅君岂不惮艰险丹心深怀国士恩
060∥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065 ∥ 陆秀夫——一代真儒绍紫阳千秋亮节光青史
069//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074∥海 瑞——滔滔恶浪掀天涌老死空骸海角边
078 /∥ 史可法——鉴孤臣恨事为有明结局完人
082/∥于成龙——始终甘棠贤风范清端六廉天下知
086// 孙嘉淦——事君侧笃而不显与人处共而不骄
第叁章达欲显德,穷则修德立言,昭然翰墨古今天人之际一言成
094/∥司马迁——古今之变一籍通人待楼航济巨川
097// 司马光——国须柱石扶丕构万口同词日月长
101//陈亮—▁—杯为寿沧溟窄十族冤魂归九霄
106/∥方孝孺——愚忠发愤血泪流野老情深只自留
110/∥守仁——江鸥意到忽飞去空劳皮骨损精神
114/∥李贽——若为追欢悦世人散与群芳次第春
118/∥徐光启——惟君领得东风意
第肆章文笔星汉灿烂,穷愁相偕一生,喟然遗世绝尘
125/∥陶渊明――忧勤知足厌乐天安命生
131/∥谢灵运——恃才负气易遭妒持操不笃难
136/∥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40∥李白——欲渡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46/∥维——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152∥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8/∥温庭筠——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162/∥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幸名
168/∥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拾章才可经营天下,心则格守中庸,晏然宦海浮沉
381/∥山涛——身心已逐竹林游为国搜贤事却优
385/∥贺知章——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389/∥裴度——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394/∥白居易――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400/∥吕蒙正——昔作儒生谒贡闱今提相印出黄扉
405/∥寇准——遥望碧天净如扫堪惜流年谢芳
4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17/∥——恪守清心为治本秉持直道是身谋
421∥欧阳修——
426/∥张浚——好山如画能留客宝鼎藏丹不计春
431/∥杨士奇——君恩追忆不胜哀老泪干枯病骨摧
435/∥沈德潜——玉皇案吏今烟门生更故人
第拾壹章生前或有建树,古来人称幸,纷然后世褒贬
442/∥钦若——龙带晚烟归洞府雁拖秋色入衡阳
446/∥章 惇——负岩直下视南岳回首局曲川
451/∥蔡京——玉殿五回命为相彤庭几度宣白麻
456/∥秦桧——千名史评说言奈我何
460∥韩侂胄——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465/∥史弥远——前身元是觉阑黎业障纷不迷
469/∥贾似道——紫者当头要紫浓头红项阔阴阳翅
473/∥严嵩——为相而怙宠擅权文章乃独为迥出
477/∥ 洪承畴—辅国堪称真学士爱民即是大英雄
481/∥和坤——五十年前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第拾贰章气格超迈巾帼,才情不让须眉,婉然歌诗清扬
489/∥卓文君——
494∥班 昭———编汉史何须续女戒人间自可传
497/∥蔡文姬——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
502/∥上官婉儿——有心志逐深山静难违途随曲涧迷
506/∥薛涛——谁怜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色似金
511//鱼玄机——人生易求无价宝才女难得有心郎
517/∥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难载奴家许多愁
524//缀语
摘要与插图
第壹章有志澄清天下,无奈命运多舛,依然穷且益坚
清代青年诗人黄景仁尝作寄情抒怀诗《杂感》一首,颇能道出文人苦读求索之艰辛: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作者4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毗陵七子”之一。然其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却依然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后虽得授县丞,却未及补官即于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因其命途多舛,时运不济,故作品颇多寂寞凄怆、愤世嫉俗之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确为《杂感》核心点睛之句。世人所以于书生“堪白眼”,在书生常时节与常人眼中的确“百无一用”:面对豪强恶绅,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唯有受辱遭白眼:处身生计耕作,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能忍气吃干饭。战国末期之苏秦,因沉之学而遭兄嫂冷眼鄙视;秦汉交替之韩信,因机遇未达而受“胯下之辱”。此皆书生“百无一用”之典型。
然,书生果真“百无一用”乎?否也!书生固于“小处”似乎无用,而其于“大处”之有用,则绝非庸碌之辈可逆测。何为“大处”?“治天下”者是也!
中国文人自“诞生”之日,即“以天下为己任”,抱积极入世态度,赍志以待时运惠顾垂青,以满腔热血与毕生才学奉献苍生社稷。其蛰伏浮尘时,独抱“学而优则仕”之念,“修身”“齐家”,独善其身,待价而沽;当其君臣际会云生水起时,则发愤“治国”“”之志,纵横捭阖、挥毫泼墨书写人生。
不过,理想归理想,现实则往往光怪陆离、跌宕蹉跎,不会“”垂青每个文人。故文人能否遂心如愿叱咤风云,不单取决于其才学,尚与“时”“运”“命”息息相关。“才学”为基础,“时”“运”“命”皆为材料。无“基”,“塔”无从起。无“材料”,或材料缺一缺二,亦无法建造理想之塔。是以自古志得意遂者,皆以经世之才兼得时、运、命相济;凡美中不足者,毕竟于时、运、命中或缺一二;尤为扼腕叹惜者,则为才逾昆仑、志如彩虹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者。
诚如是,文人“学得文武艺,售家”之初衷很难改弦易辙。尤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者,挫折愈多,意志弥坚,直以气贯长虹之热血,矢志不渝谱写济世长歌,更为后人仰慕不已,颂扬不绝!
屈原——辄长太息以掩涕时哀民生之多艰
中国古代文人群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者,灿若群星不胜枚举,然当之无愧能称之为楷模者,则非战国时期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莫属。
屈原为楚本家。楚国先祖受封于楚,故屈氏当时位列公爵,故称“公族”或“公室”。作为后裔,屈原与楚国之关系自然非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均曾任过楚国要职。但延屈原这一代,屈氏家族任大官之人,仅有屈原与后为秦国俘虏之大将屈丐。所以屈原于其千古绝唱《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位出身于楚国,生活于战国末期之公侯贵胄,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其早年受楚怀信任,曾先后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常与怀商议国事,参与法律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尤以提倡“美政”为要务。
然,由于自身格耿直,修订法规时不愿听从上官大夫之言而与之同流合污,加之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等人受秦国使臣张仪贿赂,设置障碍阻止怀听从其意见,遂使怀逐渐与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极力反对楚怀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然怀难拒令尹子兰等奸佞小人戳唆,终投入秦国怀抱,屈原亦为楚怀逐出郢都,开始其流放漂泊生涯。
楚顷襄即位后,屈原继续遭受迫害,并被放逐江南。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师南下,攻破楚国国都郢,屈原之政治理想破灭,对个人及楚国前途备感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回天力,只得以死明志,怀恨投入泪罗江自杀。
屈原于流放期间仍然“忽忘身之贱贫”②,一直念念不忘萦怀于胸者,仍为如何辅佐楚治理楚国,使其恢复往日辉煌,称霸中原雄视天下,终统一四海。意在通过楚国强盛实现其政治抱负,并成为如管仲辅佐齐桓公实现霸业之千古名臣。
前771年,西部游牧部族犬戎攻破西周朝都城镐京。前770年,将周朝都城由渭水流域之镐京迁黄河南岸之洛邑。自此前476年,凡290余年,史称“春秋时代”(中国奴隶制结束)。春秋期间,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伴随诸侯坐大,逐渐失去往日,只有依附势力强大诸侯,藉以维持朝虚名。仅据鲁史《春秋》记载,其间爆发军事行动即有480余次之多。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140余个,经过连年弱肉强食之兼并,仅剩较大几个混战争霸中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互相征战,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与楚庄5个诸侯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