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医学

价格 29.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本书为用于中医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分为基础篇和实验篇,基础篇讲述了中医学实验的基础理论,实验括中医基础理论实验、中医诊断学实验、学实验、方剂学实验等具体教学内容。本书在编排上重视知识的拓展和学科交叉,将编者多年教学经验融入其中,旨在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一目了然,能较好地把握实验要点,提高实验率。本教材编写模式新颖,实用强,理论联系实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医学实验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中医实践技能。

目录

基础篇

中医学实验思路与方法

节实验设计基本要素

节实验设计原则

第三节 实验设计基本格式

章中医学实验常用动物

节中医学实验常用动物的生物学特

节实验动物的选择

第三章中医学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节实验动物的捉拿、固定和编号

节实验动物的给药

第三节实验动物的麻醉

第四节实验动物的体液、粪便和骨髓的采集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

第四章 中医动物模型的实验

阴虚”“阳虚动物模型的实验

气虚”“血虚动物模型的实验

第五章中医学实验研究技术

节电子显微镜技术

节生理学技术

第三节组织与病理学技术

第四节免疫组化技术

第五节血清蛋白分离技术

第六节组织DNA的提取及鉴定

第六章中医学实验常用仪器操作

节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及其应用

节舌苔脱落细胞检测与舌诊客观化·

第三节脉图检测与中医脉诊客观化

实验篇

实验一爪甲望诊与甲襞微循环检测

实验二元气充沛与否对小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实验三气能行血理论实验

实验四 常见的煎煮方法

实验五乌头对小鼠毒作用的观察

实验六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

实验七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毛细玻璃管法)

实验八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泻下作用的观察与比较

实验九生脉散对常压下缺氧小鼠的作用……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一、中医学实验的质

中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基础,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诊断、、康复和的综合学科。中医学自成体系,公元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对亚洲甚世界医学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西医学通过借助其他自然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发展迅猛,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实验医学阶段,成为世界主流的现代医学模式。传统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通过无数次对病变时人体系统这个黑箱的反复观察,推导出人体黑箱内变化的规律和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在于所得信息过于笼统,多重视观察宏能,缺乏对微观结构的研究,难以被现代人所接受。为了能更确切地认识人体,需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研究发现了解其特殊,在分析的基础上行综合,从而不断加深对人体病证质的认识。因此,中医学要发展,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接轨,把传统中医药的精华继承并发扬好,必须注重多学科的交叉。通过引用实验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弥补临床观察及直觉领悟的不足;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增强其科学与说服力,使中医学的发展获得生机,并逐步走向现代化。

现代科学实验是指为检验某种理论或某种假设是否具有预想效果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和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中医学实验而言,其除了应遵循一般实验的原则,如对照、单一变量行重复、科学原则等之外,尚须遵循中医学固有的规律,坚持中医学。行动物的中医证型实验研究时,应注重模拟中医病因、中医病证等;的评价应注重对机体的整体协调作用,体现中医等。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地完善和发展好中医学。否则,不论应用怎样的实验行怎样的研究,都不可能完善中医学,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学。

因此,实验中医学是一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学科,是现代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学实验发展简史

解剖学的发展对中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殷商时人们已能按人体解剖部位命名疾病,若没有解剖学的发展,便没有目、手、足等中医病名的概念,更谈不上中医学的诞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从割皮解肌,由皮肉脏腑,自外入内,分层有序,反映了当时的中医已经达到了的解剖。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一日而遇七十毒。皇甫谧世纪》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正是由于神农氏和伏羲氏等上古先民行尝百的试验,才逐渐认识和掌握了的作用,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和针灸等患者的临床,古人则以医案的形式加以记录结。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录西汉淳于意所述的诊籍25例,涉及疾病以内科居多,含外、妇、儿、口腔诸科,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疾病病情、方法和等方面的内容。如治蹶证一案,针对发热、头痛,用寒水拊其头,配以针刺阳明脉而获显效。医案对保存中医临床资料、提高中效起到积极的作用。古人正是通过反行实践和实验,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提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即认为成人人体食管与肠的长度比为135,与现代解剖测量的137十分。《难经》提出胆在肝之短叶间,认为胆与肝相邻;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之门也,对消化器官之间的连接和过渡做了详尽的记载。借助人体解剖,《内经》《难经》等不但确立了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的命名,还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些脏腑能,如心主身之血脉”“胃者,水谷之海”“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等。

魏、晋、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步,中医学实验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西晋葛行炼丹实验,对实验中的各种变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如在《抱朴子》中提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铅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赤也,而白之以为铅等。南北朝刘宋雷敩在《内经》《伤寒杂病论》基础上,对炮制加结和归纳,撰成我国早的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其中记载了许多炮制方法,如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可煮巴豆子,研膏后用等,建立了系统的炮制理论。

在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唐代焘《外台秘要》记载,用白帛浸染法检验小便颜色,以诊断黄疸;陈藏器《本拾遗》记载白米久食令人身软,缓人筋也,小猫犬食之,亦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肿;孟洗《食疗本》记载黍米不得与小儿食之,令儿不能行。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踻曲,行不正宋金元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中医学实验得到一步的提高。宋代,人体解剖学得到较大发展,不但积累了丰富的人体解剖知识,而且还出现了人体解剖图谱。如吴简《欧希范五脏图》,是根据对欧希范等人尸体解剖的结果绘制而成的,该书……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