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水准测量实施指南

价格 60.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11-21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用于指导地震水准测量作业技术的规范文件(类同于现在的标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止于90年代初,主要有《大地形变测量规范(一、水准测量)》《区域精密水准测量技术文件汇编》《跨断层测量规范》和《大地形变台站测量规范(短水准测量)》等四本规范文件,对于监测地壳垂直形变手段的地震水准测量作行了系统规定,成为地震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依据。由于这些技术依据文件都是1997年3月21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前编制的,没有获得标准号,不能有效地受到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而DB/T 5-2003《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虽然有标准号,但只是对使用数字水准仪作业的地震水准测行了一些补充式的技术规定。
  因此《地震水准测量规范》使用了《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的标准号DB/T 5,在内容上不仅继承和整合了以上规范的基础条款,而且吸纳了新的科研成果,一代的地震水准测量作业技术标准。编制工作主要依托地震科研专项大地形变测量规范(水准测量)编制(项目编号:200908028)项目的支撑,项目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对于规范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修改和新增条款的主要科学依据。在广泛征求相关行业专家意见并通过形变专业委员会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改完善规范条款,逐步形成《地震水准测量规范》的工作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讨论稿、送审稿、报批稿发布实施的文本。

目录

第1章 概况
1.1 项目情况
1.2 国内外现状
1.3 编制原则和依据
1.4 项目研究
1.5 标准编制与发布实施

第2章 标准要义
2.1 书封与篇目
2.2 导引
2.3 应用范围
2.4 规范引用
2.5 术语与定义

第3章 测网和场地布设
3.1 布设要求
3.2 命名与勘选
3.3 勘选成果
3.4 标石类型
3.5 标石制作与埋设
3.6 埋设成果

第4章 仪器设备
4.1 仪器选型
4.2 仪器检验

第5章 观测与成果
5.1 观测与精度要求
5.2 区域水准观测
5.3 跨断层水准观测
5.4 台站水准观测
5.5 观测成果

第6章 技术文件实例
6.1 任务书
6.2 实施方案
6.3 技结
6.4 观测资料分析报告
6.5 质量检查报告
6.6 档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地震水准测量规范(DB/T 5-2015)(附录略)

摘要与插图

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项目情况

1.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立项背景和必要

在我国,利用地震水准测行地壳垂直形变监测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地震测量队(中国监测中心的前身)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区域水准复测,并建立了一批跨断层水准观测场地和台站短水准观测场地。地震水准测量以其几何与物理意义明确,成为监视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和活动断层的重要手段,在地震预侧预报实践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以地震水准测量成果作为主要判定依据,为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做出过重要贡献,成为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具有减灾实效的典范。

地震系统有23个省局和直属单位从事地震水准测量工作,通过几代地壳形变工作者的努力,全国已建成的地震区域水准测线长度约7万千米并形成水准测网,累积观测长度超过80万千米,建成并运行238处跨断层水准测量(其中196个场地为单一的水准测量,22个场地为水准与测距观测,20个为水准与基线丈量)和25个台站水准测量场地,以区域水准测量、跨断层水准测量和台站水准测量构成的地震水准测量已基本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监测布局。在地震前兆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八五期间实施了地震台站台网改造,逐步使地震水准测量观测仪器得以升级换代。九五期间的首都圈示范工程项目使首都测水准测网与重力测网相联系。十五期间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把晋冀蒙水准网、陕甘宁水准网和川滇水准网改造建设成集水准、GPS和重力观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观测网,又在全国建立了20处跨主要构造的跨断层

综合观测(水准,GPS、重力)场地。使地震水准测量逐步与CPS和重力观测技术融合,不断向综合观测方向发展,并在十一五十三五的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观测项目的实施中发挥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壳形变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制定了一批与地震水准测量相关的技术规范括:《大地形变测量规范(一、水准测量)》(国家,1983年)、(大地形变台站测量规范(短水准测量)》(国家科技监测司,1990年)、《跨断层测量规范》(国家,1991年)和《区域精密水准测量技术文件汇编》(国家科技监测司。1996年)等入21世纪以来,还制定了多部与地震水准测量有关的规范:DB/T5-2003《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DB/T8.3-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GB/T19531.3-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

境技术要求第3部分:地壳形变观测》、DB/T40.2-2010《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地

壳形变观测网第2部分:流动形变观测》和DB/T47-2012《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跨断层位移测量》等。这些技术标准在规范地震水准测量作业和保证监测成果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在地震水准测量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但因直接为地震水准测量制定的规范为20世纪发布,已使用多年,有的规范甚已经使用了30多年。而DB/T5-2003《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主要是针对地震水准测量使用数字水准仪的规范,只是对原有的地震水准测量规范的一种补充。为此多年来形变专业委员会和许多单位的技术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地震水准测量作业的技术补充规定,以保障地震水准测量作业,实际工作中明显感到原有的地震水准测量有关规范不能满足观测技术要求。为了使地震水准测量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事业,编写满足地震水准测量实际工作需求,且能够替代(DB/T5-2003)《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的《地震水准测量规范》显得十分必要

为保证地震水准测量观测资科的科学、、可比、传递,需要对地震水准测量的各个环行统一规定,需要开展地震水准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和编制。这将有利于地

震水准测量作业,有利于地壳形变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地壳形变观测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从技术系统的配备及能指标上规定基本技术要求,有利于在形变规测场地和观测点的建设中合理设置多种地壳形变观测设施,为能够多手段获取地壳垂直形变综合观测信息提供观测设施条件保障。这也是《地震水准测量规范》编制的根本目的。《地震水准测量规范》继承了《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的标准号(DB/T5),在内容上广泛吸纳了实验和科研成果,设计思想和观测方法,整合有关规范的条款,经过综合增补、修改和完善,不断丰富条款内容形成《地震水准测量规范》稿件。编制《地震水准测量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对地震水准测量工作起到具体指导作用,以利于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在吸收新观测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作为代替DB/T5-2003《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的《地震水准测量规范》必将成为地壳形变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技术保障,一代地震水准测量(区域水准测量,跨断层水准测量和台站水准测量)设施建设、作业过程和成果产出的技术标准。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