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基础篇、临床篇两部分。主要内括:消化内镜的发展简史及现状;消化内镜的构造及清洗与消毒;内镜下常用的器械及止血等。
目录
篇基础篇章 消化内镜的发展简史及现状节消化内镜的发展简史节消化内镜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第三节中国苦消化内镜的临床应用概况章 消化内镜的构造及清洗与消毒节 消化内镜的构造特点节消化内镜的清洗与消毒第三章内镜下常用的器械及止血节内镜常用的器械及应用节常用内镜止血药第四章消化内镜的术前准备节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节胃镜操作前准备第三节十二指肠镜操作前准备第四节小肠镜操作前准备…乙状结肠镜操作前准备第五节结肠镜操作前准备第六节第七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操作前准备第八节诊断腹腔镜操作前准备第九节检查操作前准备第十节经口胰管镜操作前准备第十一节超声内镜操作前准备第五章小肠镜及小肠镜下微创第六章双镜联合技术的研展及临床应用
节双镜联合技术的应用基础与现状
节 双镜联合技术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展第三节双镜联合临床实践篇临床篇第七章消化系统临床解剖及镜下表现节食管的正常解剖及镜下表现节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解剖及镜下表现第三节大肠的正常解剖及镜下表现第八章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下处理节 疾病概述节适应证及禁忌证第三节操作方法第四节并发症及处理第九章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节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节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章食能障碍疾病的内镜下节贲门失弛缓症节弥散食管痉挛第三节食管憩室第十一章胃排空障碍的内镜下节疾病概述节原发胃排空障碍第三节糖尿病胃轻瘫食管责门术后胃排空障碍第四节第五节胃排空障碍的检测第六节胃排空障碍的内镜第十二章消化道息肉的内镜下摘除
节 疾病概述节适应证及禁忌证第三节操作方法第四节并发症及处理
第十三章胃食管反流及食管责门狭窄的内镜下节胃食管反流的内镜节食管、贲门狭窄的内镜下扩张.辅助架和导丝外套管在食管、贲门狭窄扩张术中的应用第三节第十四章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节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节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第三节内镜的适应证第四节操作方法第五节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评估及随访第六节第七节案例第十五章食管黏膜下的内镜下节疾病概述节操作方法第三节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第十六章胃黏膜病变的内镜下节疾病概述节操作方法第三节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第十七章胃黏膜下节疾病概述节操作方法第三节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第十八章常见十二指肠疾病的内镜下节疾病概述节操作方法第三节内镜下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第十九章胆管结石的内镜下
节疾病概述节适应证及禁忌证第三节术前准备第四节直接取石术第五节碎石术第六节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胰腺炎的内镜下十章急胰腺炎的内镜节节慢胰腺炎的内镜十一章肠梗阻的内镜下节疾病概述节适应证及禁忌证第三节操作方法十二章 大肠黏膜病变的内镜下节疾病概述节操作方法第三节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十三章 大肠黏膜下内镜下切除节疾病概述节操作方法第三节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十四章 经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气囊扩张术节 经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节 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十五章经T管瘘管下术十六章 肝胆胰相关疾病的内镜下引流节内镜下胆管引流术节内镜下胰管引流术第三节 内镜超声引导下胰腺假囊肿引流术十七章 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十八章 内镜下消化道系的放疗、化疗粒子植入术十九章 内镜下光动力学消化系统疾病附录1《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解读附录2日本消化内镜协会2014年使用抗栓患者的内镜应用指南介绍附录3内镜下微创保胆手术取石(息肉)技术规范胆囊结石微创保胆规范附录4 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专家共识
摘要与插图
篇基础篇
章消化内镜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节消化内镜的发展简史
内镜的英文“endoscopy”源于希腊语,由表示内部之意的“endo”与表示观察之意的“skopein”组合而成,意思为观察人体内部腔道的一种检查方法。自1805年开始到今的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内镜的结构主要经历了四次大的,从初的硬式内镜、半曲式内镜到纤维内镜,又到如今的电子内镜,每一次都使医学内镜向着小型化、能及高像质的方向发展,也使医用内镜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一、早期硬质内镜(1805-1932)
1805年,德国人Bozzini首先大胆提出了内镜的设想,并使用作为光源,通过内部,观察了动物的膀胱和直肠的内部结构,也被认为是内镜的雏形。1868年,德国人Kussmaul在观察表演吞剑术的启发下,制成了台直管内镜,它由一根金属管组成,
利用Desormeaux灯照明,但由于硬质部太长、照明不足,无法清晰窥视胃腔。188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
Mikulicz采用新型的硬管光学系统改良了胃镜,其在胃镜的中下1/3处做成30°的弯曲,并在安装照明用的小灯泡,地制成了个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胃镜。
二、半曲式内镜(1932-1957)
1928年,Schindler开始与器械制作师Wolf合作开始研制,并于1932年研制,
并定名为Schindler-Wolf式胃镜。它端的硬质部和远端的软管部组成,使胃黏膜的可视面积大幅增加。随后,Henning和Eder-Hufford
同时增加目镜的放大倍率,使内镜更便于观察。194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Taylor在胃镜的操作部安装了弯角装置,使内镜的头端可以向“上”“下”两个方行弯曲。日本于1950年制作了代胃内照相机一步完善了半曲式内镜系统。三、纤维内镜
1954年,英国人Hos及Kapany有效地解决了纤维束的图像传递,为纤维光学
的实用奠定了基础。1957年,美国人Hischowitz和他的研究团队制成了世界上台纤维胃、十二指肠镜,从而使内镜正入了纤维光学发展阶段。日本于1963年开始生产纤维胃镜,在原胃内照相机上安装了纤维光束,制成了带有纤维胃镜的胃内照相机。1967年,Machida采用导光束外接外部冷光源,将内镜的光亮度大幅增加,同时在纤维胃镜上增加了活检孔道、增加了纤维胃镜线段部的弯曲结构,使纤维内入了更为实用的阶段。随后,美日科学家对初期的纤维胃行一步的改良,如增加了视野的光亮度、扩大了视角、增加了弯曲部多方向弯曲控制的能力,增加了活检和孔道,使纤维内镜不但可以用于诊断,还可用于内镜下非手术。在上述纤维内镜的基础上,又从侧视镜发展出了前视镜和斜视内镜。1963年,Overhoet首先研制出了纤维结肠镜用于临床。
四、电子内镜(1983年以后)
1983年,美国公司研制并应用高能微型图像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CCD)代替了内镜的光导纤维导像术,宣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被认为是内镜发展另一次历史的突破。
电子内镜通过安装在内镜被称为微型摄像机的CCD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在经过处理器处理后将图像显示在电视监视器上,通过处理还可对图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图行储存和再现。与纤维内镜相比,电子内镜
具有以下优点:①观察与操作简便、灵活,纤维胃镜必须通过目镜才能观察到图像,而电子内镜可以由高能电视监视器来显示的彩色图像,可供多人同时观看,利于教学与会诊,也可行各种内镜时,便于术者与助手配合;②随着对电子内镜的形状、粗细、柔软度以及先端硬质部的,使电子内镜的插入能获得了极大地改善,操作时能明显降低患者的不适感,便于患者的配合;③提高了对细微病变的诊断能力,新型的电子内镜视角扩大,同时CCD提供的图像,并有的放大效果,能够显示黏膜面的细微色调变化和其他状改变,提高了对微小病变的诊断能力;④电子内镜使用CCD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通过处理器处理后可以用多种方式记录与保存图像,可以调出和再现,便于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并为教学、科研提供可靠的资料;⑤耐久优,由于电子内镜通过CCD传导图像,避免了光导纤维易折断的缺陷,使电子内镜的耐久优于纤维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