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散文、小说、现代诗歌3部分,主要内括: 细雨中的烟桥、另一种归途、指尖上的黄岐等。
目录
序
散文
细雨中的烟桥
另一种归途
指尖上的黄岐
这一场雨下了一生(外一篇)
半城碧水半城花
屙娃的呼唤
爷爷和他的照片
梁园三题
陈启沅:策杖孤征
桃花源在身边
奔跑着的春天(外一篇)
青春的屠刀
蝉.
回望温暖的邵边
风筝
让爱相随(外一篇)
散文三题
与世界抗衡的力量·
又见石磨在转动
岐江夜游
再不疯狂我们老了
母亲那一声声哈嘁(外一篇)
故乡行
闲游碧波湖,惬意……
户外电影记忆(外二篇)
美种在童真的心田(外一篇)
追梦女孩心中的那座山
不要留下愧疚…
二娘
可恶的石头
一盏橘红色的小灯笼·
踏浪珍珠湾
松塘儒风…
音乐盒
水楼探子
西樵山,你我的精神家园
小说
挂在墙上的铁剑
十字路口
哇……(外二篇)
疤痕
邂逅
儍弟
鬼子来了
我的乡村姊妹
今夜不打烊
喜事(外一篇)
“旧阵时”爷爷
师傅遇到鬼·
团年饭
张扬的酒
影子
二叔走下坡
及时雨
回家(外一篇)
大人物
马路奇遇
城市夕照
现代诗歌
五月(外三首)
徐闻记事(外二首)
瓜洲四咏
遗忘(外三首)
吉二的诗歌
四月里,那场突如其来的雨
泡桐花又开放(外一首)
在丛林深处(组诗)
我无法阻挡那些玫瑰的凋零(组诗)
七夕(外二首)
期待中的春天
提琴少女
菜园
我是一条鱼
留住老屋(外二首)
里水红船
印象西樵山(外一首)
写给环卫工人
似水流年爱如阳光
古村的烟桥(外一首)
四季轮回(组诗)
从城市里闻到四季的馨香
倾情
后记
摘要与插图
奶奶是烟桥村人。依稀记得,在我两三岁的时候,奶奶经常背着我走过那座古木桥到娘家去的。而在我懂事了、自己能拖着奶奶的手过桥的时候,那座古木桥却已被水泥桥取代了。
似乎,一切关乎古木桥的记忆从此消失。而当我长大成人的时候,古木桥又奇迹般地在原地复建,与旧貌一模一样。于是,记忆的闸门又重新打开,并恣意地疯长。
古木桥,初用竹架制成。183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1835年间,乡人如骧公倡改建为木桥。1908年乡人锡恩公与族侄毓桢公重修改建。该桥用坚厚木板共12块砌成,稳如磐石。木桥由三条长长的木板组成,宽约40厘米,长25米。为的是,中间的木板是一块柚木。当水位升高,小艇和船只无法穿过时,这桥板可以人力移动升高,腾出空间让船只经过。或许,正是因为这块的柚木,让人走在桥上时,桥身会随之上下颠簸而让人有“牙烟”(危险)之感,所以有人说烟桥村的得名与这“烟桥”有关。
现在,在这“烟桥”上来来去去走动的大多是游客或者村民,应该不会再有那些“偷渡”客了。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大”、“”等历史事件,粮食等物质短缺,人民生活艰苦。于是社会上相继出现了大规模的“偷渡”潮,他们大都从水路“偷渡”到香港,十分危险。但为何要在“偷渡”前来行“烟桥”呢?大概他们会想,如果能走过“烟桥”,意味着“牙牙烟烟,大步跨过”吧。结果,多人如愿。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便有“想去偷渡,先行烟桥”之说。
“偷渡”只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个别现象,绝非社会主流。而在我的脑海里,却经常浮现着这般情景:
多少个皎洁的月夜,爷爷走过这座桥,与奶奶相会在榕树下、荷塘边,互诉衷情;
在那个风清气爽的良辰吉日,爷爷与奶奶携手走过这座桥,共结连理;多少个白天黑夜,作为大队干部的爷爷和奶奶走过这座桥,走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而我的父亲,在他的孩童时代,每天都来回几次走过这座桥,到小学校里读书。或许是有多少烟桥人的基因吧,父亲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如鱼得水,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爷爷、奶奶、父亲,都与“烟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及现在,父亲还经常带我们去走走那座“烟桥”。
走过“烟桥”,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由爱国华侨何如騵兴建于咸丰年间。何如騵,同治二十三年由监生援例授同知职衔(五品)。17岁在澳门经营药材,后到香港、日本等地经商,获利颇丰。回家乡重建祖祠,扶弱济贫。
“南北大道”和烟桥村贯通河清与西樵的石板路均由他捐资所建。
其实,那条长长的石板路,是村中贯通南北大道的主干道,烟桥村人为“大巷”,而它却有一个令烟桥人引以为荣的名字:烟桥正道。
我经常听奶奶讲起“一人烟桥,必行正道”这句在村中人口口相传的话。话中所说的“正道”是“烟桥正道”,是大部分村民及访村的必经之路,这是话中的外在含义。“正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解释是“正确、正派的道理、准则和途径”。“行正道”正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在当今社会,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烟桥正道”,虽寥寥几字,但励学敦行,足以见证烟桥村先祖的良苦用心和聪明智慧。
烟桥村由何氏六世祖慕庄公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50)建村,今已600年历史600年来,行走于“烟桥正道”的烟桥人,视“正道”为祖训,用心去丈量“正道”的长度,终成为高尚、正直之人,为世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