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台湾通史》全书共六卷,是部在广泛吸收海峡两岸学者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闽台两岸学者通力合作而成,全景展示台湾从远古到现代发展的通史著作。《台湾通史现代》一书充分利用众多一手的史料,并广泛吸年来海峡两岸学者新的研究成果,对台湾从1945年光复今的历行了相当细致的介绍括两蒋主政时期,主政时期、党“执政”以及时期台湾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情况,对于我一步认识台湾地区现代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目录
章 国民接收台湾及其早期的治理 节 光复纪实 一、日本投降与受降典礼 二、接收概要 三、日俘与日侨遣送 四、台湾重返祖国怀抱 节 光复初期台湾的政治 一、陈仪的治台理念 二、法制建设与地方自治 三、地方选举的筹办 四、台湾省党务的推动 第三节 光复初期台湾的经济 一、光复前后经济的凋敝 二、台湾货币的发行 三、接收日产 四、公营企业与的“党产” 第四节 光复初期台湾的社会与文化 一、去殖民化 二、台湾民众社会地位的转变 三、社会振兴的期待与挑战 四、国民败与社会矛盾 第五节 “二二八事件”及其社会与政治影响 一、“二二八事件”的发生与扩大 二、“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 三、陈仪为首的台湾当局以及的应对之策 四、对陈仪处理“二二八事件”的评价与的善后 五、“二二八事件”对台湾社会的消极影响章 时期的威权统治 节 在台湾的展 一、退守台湾 二、党务改造 三、技术精英的崛起 四、狭隘的“本土化政策” 节 威权政治的建立与运作 一、威权统治结构 二、“令”与“动员戡乱” 三、“万年国会” 四、“自治选举”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白色恐怖” 一、“白色恐怖”的时代背景 二、“白色恐怖”的执行 第四节 反运动的萌发与兴起 一、雷震案 二、岛外“”主张的滋生 三、保钓运动与校园风潮 四、党外势力的崛起 第五节 台湾与美国的关系及其军事战略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与美国的关系 二、台湾军事战略与台海危机 第六节 时期的教育、文化与社会 一、一体化思维 二、文化政策 三、延长教育年限 四、思想禁制体系的形成第三章 台湾经济的复苏与成长 节 经济复原期(1949—1952) 一、货币改革 二、土地改革 三、经济技术兴起 四、美援支助与经济建设 节 口替代时期(1953-一1959) 一、以农养工 二、启动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 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 四口替代政策 第三节 出口扩张时期(1960—1972) 一、制定财经改革措施 二、奖励投资与侨资外资 三、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第四节 口替代时期(1973—1979) 一、应对两次全球石油危机 二、推动“十大建设”与“十二项建设” 三行大规模公共投资第四章 蒋经国时期的新政 节 蒋经国时期的政治 一、反对分离势力 二、动荡 三、厉行政治革新 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冲击 节 蒋经国时期的经济改革 一、“十年经济建设计划”(1980—1989) 二、“十四项建设”(1984—1989) 三、产业升级 四、经济自由化与全球化 第三节 党外势力的发展 一、党外杂志 二、“中坜事件” 三、“美丽岛事件” 四、突破 第四节 解除 一、蒋经国晚年的纷扰政局 二、解除、与报禁 三、开放返乡探亲 四、解严后两岸关系的发展第五章 解严前后台湾的政治转型 节 解严前的形势 节 解严后的政治 一、政党政治的确立 二、强势集时代 三、两岸交流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解严后台湾的经济与文化 一、设立新银行 二、加人经济组织与经济建设 三、新闻与出版 四、台湾本土文化的崛起第六章 主政时期 节 党派势力的调整与变动 一、的分裂 二、“本土化”力量的落实 三、党的“地围中央” 四、第三势力的发展 节 两岸关系的变化 一、“九二共识”与两岸协商 二、“戒急用忍” 三、与“两国论” 第三节 政治转型 一、“万年国会”走人历史 二、台湾地区“改革” 三、台湾地人直选 四、“精省”与行政组织改造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一、公营企业民营化 二、产业升级 三、社会运动的发展 四、“本土文化”的崛起第七章 新世纪的台湾与两岸关系 节 极化政治的形成 一、亲民党兴起 二、被开除党籍与连战确立积极的大陆政策 三、“蓝绿”阵营的对立 节 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首度政党轮替 二、党的经济策略 三、政商关系的私人化 四、“文化” 第三节 时期的两岸关系 一、的“”举措 二、两岸“小三通” 三、两机 四、国共交流 第四节 重新执政 一、二次政党轮替 二、改善两岸关系 三、两岸经贸合作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