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五经所蕴含的核心观念、经学与汉代文体的关系、今文经学与汉代散文的关系、汉代政论文与经学之关系等方面的讨论,得出结论:经典、经学既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产生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统治者所利用而具有某种意识形态的特点,又对汉代散文作家的创作,对散文的文体生成、思想内容、文学风格等,产生了相当显著的影响。
目录
绪论/1
章五经核心观念与汉代散文/13
一、殷鉴意识
二、“大一统”观念
三、崇尚礼制
四、“天命”观念/29
五、天地人“三才”观念/36
六、阴阳五行、天人感应/41
七、民本意识与德治观念/48
八、《春秋》公羊学“大复仇”观念/59
章经学与汉代文体/63
一、经学与文体发源
二、宗经对汉代文体的影响/70
三、解经与汉代文体发展/82
四、汉代文体发展对经学的影响/90
第三章今文经学与汉代散文/94
一、今文经学的兴起与重要特征/94
二、今文经学影响下的汉代作家群体/96
三、今文经学影响下的汉代散文/100
四、谶纬与两汉散文/103
第四章西汉前期政论文与经学/109
一、汉初诏令文的儒家经学色彩/109
二、枚乘《谏吴书》的“大一统”意识/111
三、陆贾《新语》中的天人关系论/113
四、贾山《言》用人之法/116
五、贾谊散文与经学/118
六、晁错散文与经学/126
第五章西汉中后期政论文与经学/131
一、汉武帝诏令文字的经学风格/131
二、董仲舒政论文的今文经学色彩/134
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的政治内涵/142
四、《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儒家精神/147
五、刘向的政论文与经学/151
六、扬雄的政论文与经学/159
第六章司马迁《史记》与经学/166
一、《史记》与“六经”
二、孔子作《春秋》对司马迁著史动机的影响/168
三、《史记》与“春秋笔法”
四、《史记》与《春秋》公羊学/177
五、寄寓褒贬的《春秋》“实录”精神/180
六、附论:《史记》与《论》《孟》/182
第七章东汉政论文与经学/187
一、桓谭的政论文与经学/187
二、充《论衡》与经学/192
三、符《潜夫论》与经学/199
四、崔寔《政论》与经学/205
五、仲长统《昌言》与经学/211
第八章班固《汉书》与经学/217
一、班固的经学思想/217
二、突显“六经”,弘扬圣人之道/221
三、《汉书》的“大一统”意识/226
四、《汉书》的褒贬态度/227
五、《汉书》对《易》学的接受及天道观/228
第九章《吴越春秋》与经学/236
一、《吴越春秋》中的“大一统”观念/237
二、《吴越春秋》天人感应的天命信仰/241
三、谶纬与《吴越春秋》的神学色彩/245
四、《吴越春秋》的复仇观念/251
第十章散体赋创作与经学/255
一、汉赋与“民本”“仁政”观念/256
二、“大一统”观念对散体赋的影响/260
三、古文经学对散体赋创作之影响/273
四、经学与散体赋创作的衰落/278
结语/282
附录一经学视角下的汉代散文评论辑要/285
附录二经学与汉代散文学术编年/308
主要参考文献 /411
后记/419
摘要与插图
两汉四百多年,是经学兴盛的时代,也是散文兴盛的时代。汉代散文,是唐宋之后所谓“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嬗变、文化内涵、风格特点等与经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为什么经学会对汉代散文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统观汉代经学史与散文史可知,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经典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政治理想,对不少作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经学”,是以经典的笺注、阐释为基本内容的学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遂备受推重入官方教育领域,并与官员的选拔相关联①,成为汉朝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起到类似法典的作用。董仲舒说:“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
《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②《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答壶遂之问曰:“《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①司马迁接受了董仲舒对孔子作《春秋》的认识,他对《春秋》历史意义的阐发,对《春秋》政治作用的称颂,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司马迁立志要把《太史公书》写成部《春秋》,其目的是要为千秋万代“立法”,起到可存在的者师的作用,为后世提供借鉴,以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班固在《汉书.叙传》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②其志向气魄,几乎可与司马迁比肩。
,“通经致用”思想观念的影响。经学自确立之日起,是以维护统治和选拔统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士子们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学过考核入仕途,因此,统治者对经生有着通经致用的要求。《汉书·儒林传》载丞相公孙弘等曰:
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日庠,周日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