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北大红楼,通过与北大红楼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不物的故事,展开了中国成立前后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书中既有各类人物的回忆,也有历史档案的佐证,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细陈,强调叙事的故事,导向明确、资料实、语言顺畅。
目录
前言《新青年》 新高地“扫荡摧清”的《每周评论》海棠依旧笑春风次北京之行次北京之行与五团体会议青年的北京之行在北京的岁月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文言与白话之争新潮社里弄新潮《京报》的“铁肩辣手”风骨“向新文学的建设”的文学研究会五四怒吼撼古都大家都叫他“马天安”创造一个少年中国昙花一现的工读互助团“亢慕义斋”是谁的“书斋”南陈北李相约红楼密使北京小组诞生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中共一大的北京代表“今天是你们觉醒的日子了”铁路线上的“密查员”女高师人物“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参与制定中共二大纲领黑暗中国的“一线曙光”红楼里走出的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代表北方地方党组织建立国共两党的次“握手”蒙古族个党支部碧云寺里的支部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后记
摘要与插图
《新青年》新高地
1916年冬,居留法国的蔡元培回国,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到京后,蔡元培先去拜访好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了解北大的情况。谈到北大文科学长(相当于今文学院院长)人选,汤尔和向说:“可请陈仲甫君,陈君现改名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蔡元培和陈独秀是老相识,两人曾在光绪末年参加过光复会,还一起研究制造过炸药。蔡元培翻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决定聘请他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一)
陈独秀这时也恰好在北京。为筹划群益书社和亚东图书馆合并的事情,1916年11月28日,他与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下榻前门中西旅馆。
12月26日,陈独秀一早起来打开房门,发现留着胡须、戴着眼镜的一位先生坐在门口,等认出是蔡元培时,他大吃一惊。寒喧之后,蔡元培说明来意——想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因为《新青年》正办得有声有色,无法分身,予以婉拒。
蔡元培没想到次来访碰了钉子。但对于看中的人选,他不会轻易放弃。“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