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明代藩陵墓展开的研究专著。明朝实行皇子分封建藩制,除储君外的皇帝诸子年长后依制封亲并辟藩府于外省,而后世代驻锡。由于子孙繁衍,支派众多,因而在各地下大量的明代宗室成员墓葬,其中亲陵墓的规模大,相应的历史、文物价值也高。明代宗藩墓葬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墓葬,在明代考古工作中属于常见的对象。这些明代藩墓具有比较高的考古学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在中国古代晚时段考古学研究中还具行方法论尝试和探索的标本意义,因而值得关注。
目录
序;刘庆柱(i)
绪论(1)
章;明代的藩与藩墓(16)
节;明代皇子的分封制度(16)
节;明代的墓(28)
第三节;地方志记载的明代墓(49)
章;明代藩陵墓考古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分析(99)
节;明代两京地区太子、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02)
节;陕西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23)
第三节;山西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29)
第四节;河南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35)
第五节;山东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63)
第六节;湖北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77)
第七节;湖南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04)
第八节;江西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11)
第九节;四川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19)
第十节;甘肃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24)
第十一节;宁夏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31)
第十二节;广西地区明代藩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34)
第三章;明代藩陵园制度研究(238)
节;明代藩陵墓的卜选规则与分布规律(238)
节;明代藩陵园结构分析(266)
第三节;明代藩陵园制度的特点(322)
第四章;明代藩玄宫制度研究(358)
节;明代各藩府不同的玄宫形态(358)
节;明代藩玄宫的考古类型学分析(417)
第三节;明代藩玄宫特点研究(454)
第五章;明代藩的埋葬制度与随葬品研究(467)
节;明代宗藩的殓服与葬式(467)
节;明代宗藩的棺制(474)
第三节;明代宗藩的礼制类葬仪用品(492)
第四节;明代宗藩墓中的祭器与明器(503)
第五节;明代宗藩墓中的民俗类葬仪用品(522)
第六节;明代藩的合葬、祔葬与从葬(531)
第七节;明代藩埋葬制度与随葬品的影响因素(545)
结语(557)
参考文献(569)
后记(587)
摘要与插图
绪论
明朝实行皇子分封建藩制,除储君外的皇帝诸子年长后依制封亲并辟藩府于外省,而后世代驻锡。由于子孙繁衍,支派众多,各地下大量的明代宗室成员墓葬,其中亲陵墓的规模大,相应地,历史、文物价值也高。明代宗藩墓葬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墓葬,也是明代考古工作中的常见对象,它们具有比较高的考古学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在中国古代晚时段考古学研究中还具行方法论探索的标本意义,因而值得关注。
一、研究缘起
十余年前,笔者曾出版过《明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书,在1999年6月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以明代皇帝、亲陵墓为研究对象,以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和明清以来的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分析了明陵墓的基本制度和突出特征,并对若干相关问行了探索。该书付梓后,很快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是明代藩墓可能比帝陵更适合做考古学研究,拙著显然把它们的地位看得过轻了。笔者博士论文初的研究主体是皇陵,在墓室(玄宫)资料不充分的背景下,明代亲陵墓只是以皇陵研究参照物的形式、作为陪衬角色出现,后来在修改过程中虽然有了的把明代陵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意识,但重视的程度和研究深度明显不够。现在回过头去看,《明陵墓制度研究》中关于明代藩陵墓研究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资料缺陷。当时已知的明代亲陵墓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还十分有限,相对于根据文献记载推算的大约320座两京皇子墓和各地亲墓数而言,只占不到五分之一,而这其中又只有约二分之一的墓葬有比较完整的勘查测绘数据。这乎“采样”式的资料来源极容易导致认识盲区和分析疏漏,况且还是被动的采样,这种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研究结论的产生直接的影响。
体把握不充分。明代藩陵墓具有比较突出的以藩府为单位的地方特点,这在《明陵墓制度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但明代藩陵墓作为一个朝代特定人群(阶层)的墓葬,对其共、特的分别归纳,以及相应成因的解释等问题,都还缺乏充分的探讨。是基本没行主体视角的分析,对于明代藩陵墓的共的归纳及其内涵的解读,也大体上停留在初始阶段。简单地说,该书更多地强调了差异,对共阐释明显不足。
第三,个人学术背景所限。笔者并非正宗考古学专业出身,攻读博士学位时所在的专业又是中国古代史,以学位论文为基础的《明陵墓制度研究》出发点是历史学,而讨论的核心问题却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其终的归结究竟是一种考古学解说,抑或是历史学解说,立场比较模糊。这是现在回顾而给出的一个评估。尽管考古学研究在广义上也属于历史学门类,并且以大限度地复原历史真实场景为目的,但二者在方法论、核心资料来源、分析问题视角、技术手段、归结点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上述这些不足,是笔者继行明代藩陵墓独立专题研究的主要动因。2006年以后,这项工作一直在断断续续行,而其终能够独立成卷,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基础。
,得益于十余年来明代藩陵墓引起了学术界更多的关注,无论是考古调查或发掘的基础资料的刊布,还是相关研究成果的发表,都远远超过了以往,这些具体内容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提到,甚会多次使用,此不赘述。仅以2006年以后出版发行的考古发掘报告而言,有些是新发现的资料公布,如《梁庄墓》①、《桂林靖江昭和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②、《郢靖墓》③、《桂林靖江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集》等;也有一些是对早年发掘资料的重新整理和详细信息的公布,如《江西明代藩墓》、《鲁荒墓》等。而笔者在2006年春天以后,先后调查过的明代藩陵墓个体80余个,涉及20余个藩府,其中半数以上是调查。这些新见资料不仅是对以往认知积累的重要补充,有些还修正了早先一些不甚的观点,为明代藩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