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未病十讲

价格 88.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中未病十讲》立足中未病”理念,分别从“病”从何来、何为“治未病”、“亚健康”与“未病”、治未病:因“质”而异、治未病:循“经”探“穴”、治未病:摄养之道、治未病:“慢”调斯理、治未病:御护“纯阳”、治未病:大道简、治未病:吾亦为“医”十个方面阐述中未病的核心内涵,即养精调神、顺应天时、合理饮食、强身健体、科学用药等要素,《中未病十讲》涵盖、、养生、康复等领域。  

目录

目录
讲 “病”从何来 1
节 自然界的“邪气”——六淫 1
节 人体的内部矛盾——五邪 4
第三节 饮食失宜会致病 9
第四节 情绪失控会生病 11
第五节 过劳过逸易成疾 14
讲 何为“治未病” 19
节 什么是“治未病” 19
节 “未病”为何还要“治” 21
第三节 治未病的重要与时代意义 23
第四节 中未病的基本原则 25
第三讲 “亚健康”与“未病” 31
节 什么是亚健康 31
节 亚健康的常见表现与类型 34
第三节 亚健康的调理原则 35
第四节 常见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调理 37
第四讲 治未病:因“质”而异 53
节 你了解体质吗 53
节 趣话体质的形成 55
第三节 九种体质的分类 57
第四节 漫话体质养生法 64
第五讲 治未病:循“经”探“穴” 71
节 认识经络 71
节 认识腧穴 75
第三节 常用要穴 78
第四节 急救穴位 89
第五节 美容减肥穴位 94
第六讲 治未病:摄养之道 103
节 形神同养 103
节 药食共养 108
第三节 运动养生 115
第四节 四时养生 123
第五节 五脏养生 128
第七讲 治未病:“慢”调斯理 133
节 何为慢病的健康管理 133
节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康管理者 135
第三节 常见慢病的指导与自我管理 138
第四节 不同执业群体治未病调理解疑 153
第五节 女群体治未病调理解疑 159
第八讲 治未病:御护“纯阳” 175
节 小儿体质辨识 175
节 小儿四时养生 183
第三节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87
第四节 小儿常见病及调治 190
第九讲 治未病:大道简 197
节 膏方 197
节 艾灸 201
第三节 拔罐 203
第四节 刮痧 208
第五节 贴敷 209
第六节 熏洗 211
第七节 耳穴 214
第八节 穴位埋线 218
第十讲 治未病:吾亦为“医” 221
节 健康意识从我做起 221
节 健康在于自我“积蓄” 223
第三节 健康素养与中未病 225
第四节 知行合一的健康观 229

摘要与插图

讲“病”从何来
  节自然界的“邪气”——六r style="color: rgb(102, 102, 102); font-family: tahoma, arial, "Microsoft YaHei", "Hiragino Sans GB", u5b8bu4f53,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于抗战期间曾遇一个四十余岁的患者,男,酒色,炎暑外出经商,中途步行,双足灼热难忍,于清溪中欣然洗濯,顷刻间脚痿不能任地,遂抬回家中,请姚老诊治。姚老见患者榻前堆置毛巾甚多,频频拭汗,尤以下肢为甚,但双足不冷,亦不恶风,口微渴,脉尺沉稍欠流利。姚老根据季节、病史,判断其属于《黄帝内经》所谓“湿热不攘”“着则生痿躄”者无疑。但据大汗,脉尺沉及患者的生活史,当兼有肾虚。以苓桂术甘汤合二妙散化气行湿兼清热而不碍正虚之法,自以为考虑周全,私心窃慰。谁知患者连服6剂,仅汗出稍减,足痿毫无起色。患者焦急难耐,无奈请“药郎中”诊治,医一见未及问病,即指患者脚曰:“你这是冒暑赶路,骤投冷水得的。”姚老叹其诊断之神,医开出达20余味,其中麻黄用2两。患者服药后大汗顿减,并能下床行走。姚老叹服之余,思考良久,茅塞顿开,原来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这是典型的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的痿废,用药得当,很快能健步如飞。
  气候与人体健康关系相当密切。《素问 五常政大论》指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强调了病,必须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变化特点。
  一、何为六气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是气候变化的空间因素。正如《素问 五运行大论》说:“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五运六气学说,是运用五运和六气的运动节律及其相互化合,来解释天体运动对气候及天体运动、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的影响。五运六气学说认为,自然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是内外相应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必然要影响人体五脏六腑之气,深刻了解季节气候变化规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能巧用天时,采取措施,调整行为,积极地适应气候变化,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二、何为六r style="color: rgb(102, 102, 102); font-family: tahoma, arial, "Microsoft YaHei", "Hiragino Sans GB", u5b8bu4f53,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能成为致病因素。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的,而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并产生了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只有当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同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此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
  三、六淫的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
  六淫一般是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由于六淫病邪均从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
  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如冬天天气寒冷,冬天导致的外感主要以寒为主,春天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不同的季节会以当季的致病因素为主,当然其他的疾病因素也有可能出现,但每个节气都有相关的主气存在。春天以风为主,夏天以暑为主,长夏以湿为主,秋季以燥为主,冬季以寒为主,这个是正常的气候,当这个气候发生异常时,这个正常的气候变成了致病因素。
  3.地域
  六淫与居住的地区环境密切相关,如江南地带多湿热,因湿热导致的疾病多;西北天气比较干燥,主气是燥,燥邪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东北寒冷,寒邪导致的疾病更多些。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也会有不同,如常年在水边生活的人群,由于湿气重,容易出现湿邪导致的疾病。
  4.相兼
  六淫邪气既可以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以两种以上相兼一攻人体,如风寒、湿热,它们可以一起侵袭人体,甚是三种都有可能,是说它们一攻或者单攻都有可能。
  5.转化
  六淫致病在条件下,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二)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
  1.风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故属于阳邪。其开泄,指其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风邪善行而易变,“善行”,指风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所以其致病的原因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瘙痒风团,病位没有定处,时隐时现。同时,风邪属于外感病邪,致病快。如果风邪中于头部及面部,可突发口眼斜。故《素问 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出现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等。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会兼夹其他外邪入侵身体,是其他外邪入侵身体的先导。风邪遇寒则为风寒,遇湿则为风湿,遇热则为风热等。风邪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风邪四季常在,故发病颇多。故《素问 骨空论》所述:“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 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2.暑
  暑为阳邪,其炎热。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出汗等。暑为阳邪,其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素问 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暑多夹湿。夏季天气炎热,且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多为夹湿所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心烦口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如夏季的感冒,多属暑邪兼夹湿邪而致,当用“解暑祛湿”之法。
  3.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火热伤人,机体阳气亢盛,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面赤等现象。热邪既可以迫津液外泄而致多汗,又可以直接消灼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伤津的症状。热邪具有向上灼烧的特,故所致病证多见于上部,如头痛、面红、牙龈肿痛、口腔糜烂等。热邪燔灼肝经,损耗津血,导致经脉失养而肝风内动,热极生风,出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或灼伤脉络,引起各种出血的病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崩漏等。热邪容易扰乱心神,火热与心相应,入于营血,扰乱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证。
  4.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伤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驱寒,但若寒邪亢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反为寒邪所侵害,即“阴胜则阳病”。寒凝滞,凝滞是凝结阻滞的意思。若寒遏阳气,温煦气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寒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素问 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都是因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所致。
  5.燥
  燥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皮毛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出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状。
  6.湿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入,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入,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因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人*易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湿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故《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节 人体的内部矛盾——五邪
  一、《红楼梦》探内生五邪
  《红楼梦》第34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黛玉收到宝玉差晴雯送来的两块旧手帕,睹物伤情,“不觉神魂驰荡”,“一时五内沸然炙起”,在手帕上题诗三首,写完“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红楼梦》第83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闹闺阃薛宝钗吞声”中黛玉怀疑窗外老婆子骂自己,“自思一个千金小姐,只因没了爹娘,不知何人指使这老婆子来这般辱骂,那里委屈得来,因此肝肠崩裂,哭晕去了”。因病势较重,请太。太医诊脉后道“六脉皆弦,日郁结所致”。又问紫鹃“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耗伤,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不知是否?”紫鹃点点头。
  第34回描述了黛玉“阴虚火旺”的表现。黛玉素患有咳嗽之疾,且“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诗思敏捷,常触景生情,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敏感。且经常因宝玉为芥豆之事而烦恼,眼泪空流,肝气郁结,招致肝郁化火,肝火犯肺。第83回误认为窗外婆子骂自己,而“肝肠崩裂,哭晕去了”,正如太医脉诊后“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胜所不胜,肺金必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理宜疏肝保肺,涵养心脾。虽有补剂,未可骤施”。黛玉并未感受外邪,为什么会生病呢?同样秦可卿作为“重孙媳中个得意之人”,也未外感,为何两个多月没有来月经,胁下痛胀,少寐自汗,精神倦怠呢?由此,我们引出“内生五邪”。
  二、何为五邪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能异常,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理现象。因病起于内,又与风、寒、湿、燥、火外邪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类似,应予以区别。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能异常所致内伤病的病机变化。外感六淫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一)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而表现为眩晕、头或肢体动摇、抽搐、震颤等。
  体内阳气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1.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年老肝肾阴亏,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常见临床表现:轻者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肢麻震颤,或见口眼斜、半身不遂。严重者则卒然仆倒,神志昏迷,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见于热病极期,多由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