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文樊口》由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编著,是一部满怀浓浓乡愁的作品,记录了樊口的来历及演变。本书展现了历代为争夺这一险要地势的战争以及三国时期留下的遗迹遗址,樊口人民与水魔作斗争的血泪史及新中国建立后水利建设的新局面,武昌鱼的原产地溯源及文化的源远流长,历代名人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当代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的建设成……该书以细腻的笔触,如歌如泣地呈现了樊口市井阡陌、星火渔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等波澜壮阔、脍炙人口的巨幅画卷。
目录
概述
章源远流长话地名
章樊山樊水显灵秀
第三章依山傍水建家园
第四章遗迹遗址见沧桑
第五章鼓角争鸣惊天地
第六章古今人物展风采
第七章物品誉天下
第八章民间文化叙乡愁
第九章创新发展绘宏图
第十章旅游景点造“金山”
第十一章民生福祉助民乐
第十二章樊口轶事抒情怀
第十三章诗文吟诵存风雅
后记
摘要与插图
章源远流长话地名
一、追根溯源 历史
“樊口”历史源远流长。历出现樊湖、樊港、樊川、樊山、樊口这么多带“樊”字的地名,绝非偶然,必定有着深厚的“樊”文化背景。目前,对于“樊口”名称的来历,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樊”字地名与鄂州古代祈雨的民俗有关。古人认为天旱是鬼神作崇,因而祈神求雨。各地求雨的做法不一,古鄂州人求雨的方法是放火烧山,古语称作“燔山”。《搜神记》记载了鄂州祈雨这一风俗,并称“天若亢旱,燔山则雨”。鄂州城高的山唯有西山和雷山,两山透迤相接,北临长江,西滨长港,是雷山脚下的樊口港,是梁子湖通长江的阳港闻酒逐水乌流险古人疑为藏龙之所;西山东麓的江浒又有“龙蟠矶”,人称“龙蟠集之乡”。在这一带燔山火,大概易于激怒蛰伏于长江中或深潜于樊口港里的“卧龙”,因此易收到起龙致雨之。所以,每遇旱灾,古鄂州人必在西山、雷山一带燔山求雨,久之,把“燔”叫作了“樊”。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经常过江游览樊山,并对樊山之名的由来讲行过考证,在《樊山记》中有“樊山,或曰燔山。岁旱燔山,起龙致雨”的记载。考之鄂州历代州府县志,历确有不少的郡守县令曾到樊山祈神求雨。河港因此亦名樊港,由之上溯又有樊湖,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苏东坡在考证樊山山名之来历时,还注意到另外一种说法,即“或曰樊氏居之”,意思是,樊山之所以带樊,是因为曾有樊姓居民聚居此山。按中国地名基本的命名规律,乃移“人”之姓于“地”。虽然苏东坡对此未作肯定结论,只是将这种猜测和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燔山”之说客观地并提,表示“未知孰是”,但民间有这种说法,则是可以肯定的。今樊湖一线确有不少“樊”姓居民,且多聚居于长港两岸。也有人认为,樊山之“樊”确系移“人”之姓而来,不过,开始很可能不是“樊”,而是“袁”。如六朝时期庾仲雍《江水记》云:“谷里袁口江津,南入历樊山上下三百里。”这里的“袁口”指的是今“樊口”;《九州记》《水经注》都说,鄂县城南有“袁山”;宋代武昌县令薛季宣作过一首《袁山春望》诗,有“密雨作春社,袁山暂存临”之句,其“袁山”皆指“樊山”。随着历史的推移,“袁”系地名逐渐湮没,而“樊”派地名则幸运地保存下来并延续今。还有文字记载说“樊山”又曾叫作“来山”,于“来山”从何而来,需一步考证了。
二是汉朝樊哙封地说。汉高祖外邦曾给其爱将樊哙一块封地,这块封地即在今之鄂州一带,娱山即在其封地辖内,并因此而得名。据载,鄂州有两处景点直接与樊大将军有关。一是樊山路旁有一石,石上有窟,世传类哙磨旅于此,并得窟,故名“磨旗石”;二是樊山脚下怡亭边有一石,其石势如今之沙发椅,相传樊哙率军渡江候船时,曾憩息靠背于此石,因名“靠背石”。《搜神记》也记被了一个与樊哙有关的故事:三国时,吴孙权驻军鄂州,到西山打猎时,遇见一老媪,对他讲:“我是汉舞阳侯樊哈的母亲。魏国将要攻打你们吴蜀二国了,我将帮助你打赢这一仗。”言讫不见。果不其然,不久,曹操亲率大军大攻,孙权与刘备合作,赢得了赤壁之役。孙权感念樊山奇遇,特立庙祭祀樊母,名“樊姐庙”《武吕记)也记试了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说是孙权在雷山打猎,黄昏将归时,遇一老媪,问他有何收获,孙权兴高采烈地回答:“刚刚猎到一只豹子。”老媪便讲:“为什么不把豹尾竖起来呢?”汉制出巡,队列中应竖豹尾以仪。老媪言“竖豹尾”,百是寓意孙夜之兆。孙权闻此言,当然高兴,便命人在西山为之建“大姥庙”。这个故事也许是孙权或其手下人编造出来,为孙权登基称帝做舆论准备的,但立庙于樊山却是事实。苏东坡的《樊山记》也提到了这坐曲,不过名称变作了“圣母庙”,他叙述15年前自己次来武昌时,曾在庙墙上见到过“得一豹”三字,当时字迹比较模糊,这次再来,三个字已经见不到了。可见,迟在宋元丰年间(1080年前后),这座庙还是存在的。清代县志也有关于这座庙的记载,并称庙在樊山之南。上述两个故事今仍在鄂州流传,并且了《鄂城民间故事集》。
樊山、樊口、樊港、樊湖一带,又通称“樊上”。但“樊上”所指甚广。唐代诗人元结因避难隐居“樊上”,实际上是在樊山之中。宋代浙江酒商潘鲠(潘大临之父)一家寓居的“樊上”则是“樊口”,潘家所酿名噪一时的“潘生酒”因之又名“樊口春酒”。元代丁鹤年亦栖居“樊上”,但他的栖居处却在昔之南浦、今之洋澜湖畔。鄂州之“樊”,古今皆有不小影响。是苏东坡,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山中水畔的野叟渔樵,更是久久不能忘怀。离开黄州好多年后,他还在一首题画诗中深情依依地回忆:“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并发抒自己由衷的感慨:“山中故老应有招我归来篇。”苏东坡对樊口、樊山的赞许和推重,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明朝黄冈人占谨之在鄂州任职,受东坡先生影响甚深,后来干脆弃官归隐,徙家鄂州樊上,每暇辄吟“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两句诗,真是地地道道的“樊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