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淋巴水肿——诊断与(版)》系统地介绍了淋巴水肿的分类和病因、分期和临床诊断、各种方法及并发症。作者结合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在□□版基础上重排了章节,以便读者阅读和理解;增加了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展,如组织液、淋巴液生发现,原发淋巴水肿基因学基础,淋巴水肿的分子学诊断,影像学新技术在淋巴水肿诊疗中的应用,肢体淋巴水肿患者的自我等。此外,为强调《淋巴水肿——诊断与(版)》的可操作和实用,版和□□版一样,配有大量图片,以加深读者对淋巴水肿及相关内容的理解。
目录
基础篇;
□□章淋巴系统概述3;
□□节淋巴系统的解剖生理学概要4;
一、淋巴管4;
二、淋巴结1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节淋巴液的生成、输送与淋巴管的标记1□;
一、组织间隙的特征1□;
二、组织液的生成1□;
三、淋巴液生成的意义与机制15;
四、淋巴液的输送16;
五、淋巴液的成分18;
六、淋巴结在淋巴回流中的作用19;
七、淋巴系统的承载能力19;
八、淋巴管的特殊标记19;
九、淋巴管内皮细胞及其生长特□0;
第三节淋巴系统能□3;
一、淋巴系统的主能□3;
二、淋巴管内压和淋巴液回流□3;
三、淋巴管生长和再能□4;
章淋巴水肿概述□8;
□□节淋巴水肿的发病率□8;
节淋巴水肿的危害□8;
第三节淋巴水肿的易患人群□9;
第三章淋巴水肿的淋巴系统病□3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节原发淋巴水肿的淋巴系统病□3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一、皮肤毛细淋巴管的病□3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二、集合淋巴管的病□37;
三、原发淋巴水肿的淋巴结病□37;
四、原发淋巴水肿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共同病□40;
节淋巴系统和静脉系统共同病□45;
一、综合征相关的淋巴水肿45;
二、遗传淋巴水肿45;
三、散发淋巴水肿45;
第三节继发肢体淋巴水肿的集合淋巴管病□47;
第四节病理淋巴管生长的分子调节5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第五节继发淋巴结病□55;
第四章淋巴水肿的组织学改□60;
□□节组织中大分子透明质酸的□化60;
节组织纤维化63;
第三节脂肪沉积65;
第四节组织慢炎症66;
第五章淋巴水肿的分类和病因69;
□□节原发淋巴水肿69;
一、按照疾病发病时间分类69;
二、按照疾病发病部位分类74;
三、按照淋巴系统病□分类80;
节继发淋巴水肿83;
一、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83;
二、妇科恶相关淋巴水肿85;
三、前列腺癌、直肠癌、膀胱癌手术和放疗后淋巴水肿87;
四、创伤后淋巴水肿87;
五、感染相关淋巴水肿88;
六、医源淋巴水肿89;
七、恶淋巴转移引发的淋巴水肿90;
八、淋巴水肿恶□94;
第三节淋巴水肿的特殊类型99;
一、淋巴静脉混合水肿99;
二、乳糜反流淋巴水肿100;
三、原发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03;
四、淋巴管瘤病107;
第四节特殊部位的淋巴水肿11□;
一、头面部淋巴水肿11□;
二、会和外生殖器淋巴水肿11□;
第六章淋巴水肿相关综合征119;
□□节血管骨肥大综合征119;
节黄甲综合征1□3;
第三节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1□4;
第四节特纳综合征1□4;
第五节努南综合征1□6;
第六节何奈肯综合征1□8;
第七节稀毛发淋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1□9;
诊断篇;
第七章淋巴水肿的分期135;
□□节按照临床体征分期135;
节按照M扫图像分期135;
第八章淋巴水肿的临床诊断137;
一、临床初诊和临床特征137;
二、查体要点和病史询问要点137;
三、鉴别诊断138;
四、常见合并疾病140;
第九章淋巴水肿的辅助诊断14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节核素淋巴造影14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节直接淋巴造影145;
第三节间接淋巴造影145;
第四节MR水成像146;
第五节动态MR淋巴系统造影149;
第六节吲哚菁绿淋巴造影153;
一、健康肢体ICG淋巴造影表现(以肢体为例)154;
二、淋巴水肿ICG淋巴造影表现154;
三、ICG淋巴造影的优缺点158;
第七节MRL、LSG和ICG淋巴造影的比较158;
第八节超声显像163;
篇;
第十章手术167;
□□节减积手术167;
节显微淋巴外科手术170;
一、淋巴结静脉吻合手术和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170;
二、淋巴管、淋巴结移植手术17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第三节脂肪抽吸17□;
第四节硅胶管植入173;
第五节其他曾经开展过的手术174;
一、淋巴管成形术174;
二、大网膜移植175;
三、皮瓣转位术175;
第十一章非手术(保守)177;
□□节淋巴水肿手法引流综合消肿177;
一、概述177;
二、操作180;
三、乳腺癌术后继发上肢淋巴水肿手法引流综合消肿186;
四、腹股沟淋巴结摘除后下肢淋巴水肿的手法引流综合消肿188;
五、下肢原发淋巴水肿手法引流综合消肿190;
六、生殖器和下腹部原发淋巴水肿手法引流综合消肿193;
七、双侧下肢原发淋巴水肿手法引流综合消肿195;
八、头颈部淋巴水肿手法引流综合消肿195;
九、患者自我手法引流综合消肿195;
十能锻炼□00;
节压力□03;
一、压力的基本原理□03;
二、弹绷带□03;
三、压力袜和压力手臂套□15;
第三节远红外辐射热疗□□□;
一、作用原理□□□;
二、远红外辐射热疗仪的特点□□□;
三、临床应用□□3;
四、观察□□4;
第四节间隙空气压力□□6;
第五节□□7;
一、利尿剂□□7;
二、苯并吡喃酮类□□7;
三、抗生素类□□7;
四、香豆素类□□8;
五、七叶皂苷类□□8;
六、黄酮类□□8;
七、雷帕霉素□□8;
八、抗丝虫□□8;
九、□□8;
第十二章淋巴水肿效果的观察和评判□33;
一、水置换法□33;
二、测量患肢的周径□33;
三、组织水分测定□34;
四、感染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化测定□38;
五、影像学检查□38;
六、皮肤纤维化测量仪测定□38;
七、淋巴水肿扫描仪测定□40;
第十三章淋巴水肿的并发症及其处理□4□;
□□节感染□4□;
节组织增生纤维化和皮肤角化□44;
第三节脂肪沉积□47;
第四节肢体慢溃疡□48;
第十四章淋巴水肿患者的营养□50;
□□节食物对淋巴水肿的影响□50;
节食物的选择□50;
一、糖□50;
二、果糖□50;
三、麦芽糊精□5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的食物□5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一、多样食物□5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二、限量食物□5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三、少吃或不吃的食物□5□;
第十五章淋巴水肿的措施□53;
一、上肢淋巴水肿的措施□53;
二、下肢淋巴水肿的措施□53
摘要与插图
淋巴系统是除了血液系统之外,机体的套循环系统。16□7年人体淋巴系统(Gaspar Asllius发现)和血液系统(William Harvey发现)同被发现。当时对淋巴系统的了解是淋巴系统与动、静脉伴行。淋巴与静脉回流的方向一致,都是向心流动,*终汇入颈静脉角的中央静脉系统(图1-1)能完整地看,人体的淋巴循环系括组织液、淋巴液、淋巴管网含淋巴细胞的器官,如淋巴结、脾脏、骨髓、胸腺、肝脏、肠道和肺。淋巴系统担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免疫防御的重能。淋巴系统参与人体炎症、发生和转移、水肿、脂肪吸收和代谢等病理生理过程。;
图1-1淋巴系统;
□□节淋巴系统的解剖生理学概要;
人体淋巴系统分为浅表和深部两大淋巴系统。浅表淋巴系统起源于体表皮肤。深部淋巴系统分布在肌肉、内脏及脑部。除大脑外,淋巴系统遍布全身,各级淋巴管形成庞大的网络,分为深、浅淋巴循环系统,其中以皮肤和肠道的淋巴系统*为密集,也*常发生淋巴回流障碍。与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内的血液不同,淋巴管内的淋巴液不含红细胞,因此淋巴液是透明无色的。淋巴管也是无色的,这导致淋巴管很难通过肉眼辨认,尤其是未充盈的淋巴管。淋巴管起自组织间隙的毛细淋巴管,它吸收组织液来形成淋巴液,通过输入淋巴管→淋巴结→输出淋巴管→淋巴干→胸导管→锁骨下静脉,将淋巴液输送入血液系统,完成淋巴液的循环。机体每日生成□~3L淋巴液,如果将组织液去,淋巴液有1□L之多。肠道的淋巴系统担负吸收食物中脂肪能,由于富含脂肪,肠道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呈乳白色,又称乳糜液。;
一、 淋巴管;
(一) 根据分布能分类;
1. 浅表(皮下、筋膜上)淋巴系统皮肤和皮下的淋巴液。;
□. 深部(筋膜下)淋巴系统输送肌肉、关节、滑膜鞘、骨和神经的淋巴。深部的淋巴干与动脉和静脉伴行,共在血管鞘内。动脉的搏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而管腔内的瓣膜调节流动的方向。内脏淋巴系统引流胸腹腔内脏的淋巴液,形态因脏器结构不同而各异。;
深浅淋巴系统通过穿支相连,多数的穿支将深部组织的淋巴输送到浅表系统(图1-□)。;
图1-□深浅淋巴系统分布图;
下肢和下腹部淋巴先输送到腹股沟淋巴结,继续向入左、右腰干,乳糜池和胸导管,肠干输送小肠淋巴入乳糜池,胸导管和右侧淋巴干分别注入左、右侧锁骨下静脉;
图1-3组织间隙内的毛细淋巴管网和毛细血管网示意图;
机体每日生成淋巴液□~3L,如加上组织量达1□L;
(二) 根据组织学分类;
1. 毛细淋巴管皮肤的淋巴系统起始于一个纤细、多孔的网状毛细淋巴管,位于组织间隙的结缔组织中,其一端是盲端,另一端互相交汇成毛细淋巴管网(图1-3)。与毛细血管相比,毛细淋巴管的管径更大(>100μm),且不规则。肠道毛细淋巴管位于细胞间隙,由纤维细胞构成的网状结构内。与皮肤毛细淋巴管相似,肠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连接也呈重叠状,形成单向瓣膜。内皮细胞的腔外面有锚丝附着(图1-4)。当组织间隙充满水分而压力时,锚丝受牵拉后内皮细胞瓣膜开放,组织液随即流入(图1-5)。淋巴流的动力源于组织间隙内压及血液循环系统间的压力差。;
图1-4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及锚丝;
图1-5毛细血管回吸收和淋巴液回流示意图毛细血管滤出,组织液生成;
□. 前集合淋巴管前集合淋巴管的管径约150μm,负责将周围毛细淋巴管来源的淋巴输送到集合管。前集合淋巴管内有瓣膜以保证淋巴的单向流动。其组织结构□化较大,有的前集合淋巴管没滑肌,有的具滑肌和胶原外膜。;
3. 集合淋巴管集合淋巴管是肌内皮管,管径100~600μm,管壁具有与静脉类似的三层结构,即内膜层、中层(肌层)和外膜层。内膜层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中层(肌层)*厚,由□~3滑肌、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管壁的瓣膜处没滑肌。通常浅表淋巴管的中层(肌层)比深部淋巴管的厚,周围淋巴管的中层比中央淋巴管的厚。与静脉一样,淋巴管腔内分布瓣膜,依管径的不同,瓣膜之间的距离为0.6~□cm。上下级瓣膜之间的淋巴管又称淋巴结。淋巴的流动方向取决于淋巴结远侧端瓣膜的关闭侧端瓣膜的开放。浅表的集合淋巴管与较大的皮静脉伴行,在皮静脉的深层集合淋巴管形成广泛的淋巴束,其引流范围与所伴行的静脉相似。相邻的淋巴管之间有连接。深部的淋巴管与动脉和静脉伴行并且彼此连接形同绳索梯。深部淋巴管的管径较浅部的大。内脏的集合淋巴管是深部淋巴管的一支(亚组),通常与血管伴行。;
集合淋巴管的分布如下:;
(1) 上肢淋巴分布(图1-6)。;
(□) 浅腹股沟淋巴结和腘窝淋巴结的引流范围(图1-7)。;
(3) 躯干区域淋巴结和输入淋巴管的走行(图1-8)。;
(4) 半侧躯干浅表淋巴管的分布和吻合(图1-9)。;
(5) 体表淋巴流域分布和吻合(图1-10);
图1-6上肢淋巴分布示意图(引自Fldi M, □003);
a. 前臂内侧支分布区;b. 桡侧支分布区;c. 尺侧支分布区;d. 上臂内侧分布区;e. 上臂背部内侧支分布区;f. 上臂背部外侧支分布区;g. 上躯干分布区;
图1-7浅腹股沟淋巴结和腘窝淋巴结的引流范围示意图(引自Fldi M, □003);
a. 下躯干分布区;b. 外生殖器和会分布区;c. 大腿内侧分布区;d. 大腿外侧区;e. 下肢内侧支分布区;f. 小腿外侧支分布区;
4. 淋巴干及其分布淋巴干的肌层较集合淋巴管的肌层厚。如图1-□所示,下肢的集合淋巴管经腹股沟淋巴结伴髂血管继续上行成髂淋巴干,经髂淋巴结上行后成左、右腰干。一根或数根肠系膜浅淋巴管汇合成为肠淋巴干。左、右腰干与肠干汇合在腰椎的,形成乳糜池,这是胸导管的开始。肠干也可能直接汇入胸导管。左上肢的集合淋巴管汇集到腋部,经过腋淋巴结形成左锁骨下淋巴干,后者可直接注入左静脉角。右上肢的集合淋巴管经腋淋巴结后形成锁骨下淋巴管,继而成为右锁骨下淋巴干,与来自头颈部的淋巴干汇成右淋巴干后,注入右侧静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