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京市东城区Y街道的一个市民健身团体--Y组织及其活动为田野考察对象,主要采用社区研究法,从这一健身团体的”日常体育生活”的运行逻辑入手,围绕组织生活空间的打造,内部运行的机理、外界关系的互动逻辑、资源的争取等方面,力图勾勒出社区居民健身生活的基本轮廓、轨迹和线索而获得对社区市民健身团体其生存状态、生存逻辑的一般认识,指出其发展过程中依赖与自主的两重,并提出对夯实群众体育微观组织结构的期待。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背景:国家话语下的社会发育
三、本研究的出发点:把日常体育生活带回分析的中心
四、核心概念界说
(一)社区市民健身团体
(二)日常体育生活
五、本研究的内容架构与内在逻辑
六、小结
章我的田野
一、峰回路转:田野地的确定
二、田野概况:Y组织白描
三、田野无处不在——本研究田野对象“代表”的说明
四、小结·
章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实践
一、研究方法
二、方法论实践
(一入田野
(二)资料的获得
三、小结
第三章地缘·趣缘:Y组织的形成
一、因“两缘”而聚
二、长见识
三、Y组织形成
四、谁在玩:Y组织部分人员画像
五、小结
第四章Y组织的健身生活与公共活动空间
一、当健身成为公共生活
二、Y组织的健身生活
(一)晨练
(二)比赛
(三)展演
三、Y组织活动的公共空间
(一)Y组织的场
(二)交流互台:群
四、小结
第五章自组织·内部认同:Y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
一、自组织下的非正式约束
(一)何谓自组织·
(二)自组织下的非正式约束
二、Y组织的内部认同
(一)群体与群体认同
(二)Y组织的内部认同
三、小结
第六章关系·政治:Y组织与的互动逻辑
一、与的互动何以可能
(一)市民健身团体——基于资源寻求的有意识靠拢
(二)——对社区市民健身团体符号价值的利用
二、互动中的“关系”与“政治”
(一)互动中的熟人关系
(二)互动中的政治
三、小结
第七章 资源汲取
一、资源从哪里来
二、内资源的汲取
三、外资源的汲取
四、小结
第八章能人现象:Y组织运行的主要经验归纳
一、能人及其社会角色
二、Y组织的能人:W老师
三、能人现象何以出现
四、小结
第九章田野感悟:Y组织健身生活之外的意义世界
一、谁在守候群众体育“组织化”的试验田
(一)何谓群众体育组织化
(二)群众体育为什么要组织化
(三)由“被组织化”到“自组织化”——群众体育“组织化
方式的根本变迁
(四)谁是当前群众体育组织化的中坚力量
二、谁在夯实中国市民社会的根基
(一)组织视角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发展
(二)市民社会构建与社区市民团体发展的内在统一
(三)市民社会:社区市民健身团体发展的社会基础
(四)社区市民健身团体:市民社会构建的基台
三、谁来社区重回生活共同体
(一)西方社会学中的“社区”及其中国语境…
(二)消失的“生活共同体”
(三)让市民健身团体架起邻里交往的桥梁
四、小结
第十章结论思考
一、“地摊式”生存:社区市民健身团体生存状态的解读
二、依赖与自主并存:社区市民健身团体的两重
三、夯实群众体育的微观组织结构
四、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努力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一、选题缘起
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每个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都活跃着一批批健身大军,上七旬老妪,下三岁顽童,锣鼓一响,人马聚齐夫扇、广场舞、腰鼓、太极拳、柔力球等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充分营造了积极热烈、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社区生活氛围,形成花红柳绿、小桥流水之外的又一道亮丽风景。一位次去北京市东城区龙潭湖公行健身人群考察的博士生回来后告诉我这样的感受:那有一种不算神秘,但又无法言语表达的、引人再次探究的力量。当然,这位博士所说的“那里”并非龙潭湖公园物质的美景,而是那些健身群体所创造的一种人文氛围。其实,只要我们深人任何一个公园广场,抑或是街头小区空地的健身群体,都会感受到那位博士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微妙感觉。到底是什么让大家聚在一起?又是什么让他们不忘初心,长年坚持?为了健身?为了娱乐?市民健身团体及其体育活动兴起,又带给我们哪些积极的信息?是否是社会学家所说的结社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等等,所有的这些,也许是吸引那位博士一步“再次探究的力量”。其实,10年前我在完成博士论文期间,有了与那位博士同样的心理感受,萌生了研究这些市民健身团体的心理,潜意识告诉我,这可能是一项重要而不失现实意义的课题。尽10年来因课题研究的需要,我对一些健身群行了零星的社会调查,感觉自己像在餐厅里等待的一个饥肠辘辘、食欲较大的食客,期盼着大餐的到来。
2008年《中国足球报》刊登的一篇关于“回超”(指回龙观足球联赛)的文章。文章介绍了活跃在北京市区回龙观地区的一项“根”赛事。看完这篇文章,我随即通过互联网工具查阅这一活动的介绍,震撼之余,更加坚定了我的学术方向。“回超”是回龙观社区业主自发组织起来的“根”足球赛事,自2004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城“根”足球的典范。“回超”发展的早期,不仅在北京城掀起了巨大的“根”赛事风暴,引起社区居民的热烈追捧、各路媒体的争相报道,也引发了学界的无限理论遐想。《中国体育报》等10余家报纸媒体对这一赛行过百余次的专门报道。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将这一赛事称为“中国具影响力的根足球联盟”①,当然,其意义与价值也引发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得以产生。
一个小小的社区体育活动,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在我们见惯了、自上而下的群众体育组织方式的今天,一个自下而上的“根”赛事又为什么会发展起来?
其实,“回超”并不孤单。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一种现实反应,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领域开始了对计划经济下所形成的国家办体育模式的反思,转而强调社会办体育的必要,重视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强调体育本质的回归。从组织层面看,各类自发体育组织,是活跃在基层的社区市民健身团体数量急剧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