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利用详实的史料对民国初期(1912年1928年)17年时间北京地区的中国画发展状行了梳理括对这一时期北京地区代表国画家艺术活动、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的考察,以及对北京地区国画社团与国画教育、国画交易与市场、国画展览与交流的整理与研究。该书系统地对民国初期北京地区的中国画界的生态环行整体研究,深入剖析中国画界艺术家活动状况、艺术市场交易状况以及艺术展览交流状况,对二十世纪中国画史研究多有补充,对我国当下地域美术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录
章 绪论
节 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争辩
节 研究内容及对象设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章 供职于民国**的文人型画家
节 引论
节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金城
第三节 “文人画之价值”——陈师曾
第四节 “宣南画社”的组织者——余绍宋
第五节 **供职民***的画*
第三章 活跃于社团、学校的职业型画家
节 引论
节 “画吾自画自合古”——齐白石
第三节 “虚灵巧拙为一体”——陈半丁
第四节 “二萧一胡”——萧俊贤、萧愻、胡佩衡
第五节 “孤山处士音琅琅”——林纾
第六节 “旧孙”——清朝出身的画家
第七节 民国初期北京地区*画*之特点分析
第四章 国画社团与学校
节 引论
节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
第三节 宣南画社
第四节 中国画学研究会与湖社
第五节 北京美术学校的中国画科
第六节 民国初期北京地区国画教育状况及特点
第五章 国画润例与市场
节 引论
节 民国初期北京*画*之润例
第三节 民国初期北京*画*收入状况及生活
第四节 民国初期北京国画经营中介与购买群体
第五节 民国初期北京国画市场的经营方式及特点
第六章 国画展览与交流
节 引论
节 民国初期北京地区国画展览场所的建立及影响
第三节 民国初期北京地区中国画的本地交流
第四节 民国初期北京地区中国画的南北交流及中日交流
第七章 回首百年:民国初期北京国画界的特点及启示意义
节 引论
节 民国初期北京国画界的特点及互动模式的形成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来源
后记
摘要与插图
章绪论
节社会变革时期的文化争辩
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先是辛亥和清朝的覆灭,然后是军阀混战和南北割据,随后是北伐战争和国共对峙局面的逐步形成。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时代,各种政治力量、文化力量不断地碰撞、融合、分裂,形成纷繁复杂的局面。正是这种纷繁复杂的局面给各种文化力量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和相互争辩的舞台,从而了文化上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1912年1928年间,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却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从政治上看,在这短短的17年间,北京统换了7则换了20多个,同时,还出现了封建朝的两次复辟括1915年袁世凯与1917年的,另外还有“府院之争”与军阀之间的力量角逐,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混乱局面的反映。文化上也是如此,由新、旧两股势力联合组建的民国在文化导向上摇摆不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文人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学东渐”、新旧文化的交锋中也被推到了前台,成为辩论的焦点。
中国画在清朝覆灭以前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也经历过艺术风格的融合和裂变,但是整体来看,还是一种缓慢的发展模式。到了民国初期,中国画所面临的问题不再仅仅是式的风格演化或内部分裂,同时还面临被外来文化力量冲击消解的危险,这是中国画几千年来次面临的新情况。内部分裂主要是指在清代中受到推崇的“四”山水画风格因过于因循守旧而失去了统治地位,海派绘画则因吸收民间因素及金石趣味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民国初期画坛的主流。对北京地区而言,随着一大批具有留洋背景的文人入职北京民国,以及与海派有密切联系的南方职业画家,如齐白石、陈半丁等人入京谋生,北京画坛的传统格局也此打破。同时,在北京画坛处于引导地位的画家已与古代文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很多有留洋背景,在观念上与以往画家有很大差别,因此面对中国画在新时期所遇到的形势,更容易采取积极的策略。外来的冲击则主要是在“西学东渐”影响下,康有为、徐悲鸿、陈独秀等人对中国画是“四”及“文人画”的攻击,他们认为,中国画已颓败到极点,必须通过吸收西洋写实精神来改良中国画。康有为1917年在《万木堂藏画目》中对中世绘画(主要指宋元以降的文人写意画)提出了批评,认为“中世之画衰败极矣,盖由画论之谬也”①,“尔来论画之书,皆为写意之说,摈呵写形界画,斥为匠体”②,“只有涂墨妄偷古人粉本,谬写枯澹之山水及不类之人物花鸟而已”③。康有为认为,中世绘画的衰败,主要原因在于文人写意画的不重形似,因此应该以唐宋工笔界画为正宗,以形神为主,而不取写意,以院体画为正法。其思想主张得到徐悲鸿的赞成。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画法研究会后,徐悲鸿被蔡元培聘为导师。徐悲鸿积极推行用西洋写实来改良中国画的主张,并于1918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发表演讲,题目为“中国画改良之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成立之时,徐悲鸿任“中国部人物画及外国派水彩画评讲”④,因此演讲中国画,也是情理之中。在此次演讲上,他开篇即言“中国画学之颓败,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之画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⑤。这种“退步说”,实际上继承了康有为的“衰败说”,所不同的是,康有为认为中国画的“衰败”主要是因为院体界画的衰败及中国画论体系的误导,徐悲鸿则主要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上讲,认为中国画应该摈弃抄袭古人的恶且向西洋学写”夫,同时他还对中国画各画科的改良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此次演讲对北京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是北京画坛国画论争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