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8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办的“宋朝经世思想与行动学术研讨会”,海外宋史研究专家群贤毕,在政治史、制度史与思想史交汇的层面,讨论宋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所做的努力。这次会议影响了海外宋史研究范式的转移,也产生了这本关于宋代治国方略的学术论文集。
目录
导 论 谢康伦 韩明士
1 苏洵的治国之道思想 贺巧治
2 茶马贸易与青苗法:1068—1085 年新法期间的国家权力和经济实干主义 史乐民
3 、社会与国家:论司马光与安石的政治理念弼德
4 朱熹的历史观 谢康伦
5 乡曲与福利:朱熹的社仓理论与实践 万志英
6 作为南宋治国之道的义庄 万安玲
7 南宋救荒观中的道义与正己 韩明士
8 作为批评者的历史学家:李心传与南宋治国之道的困境 贾志扬
9 魏了翁治国之道思想的受挫 刘子健
10 真德秀与治国之道 狄培理
引用书目
译后记 · 补记
摘要与插图
……我们可以说,北宋人和南宋人关于国家地位的观念差异极大……北宋的政治思想家和行动者们认定,或者说认为,,尤其是朝廷,可以让天下重新变好,或者少能让天下变得更美好。他们在朝廷能够做多少、如何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但他们认为,改善天下的行动(政治行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来自政治中心的行动,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南宋人对中央政治和制度的看法远没有那么乐观,也没有那么雄心勃勃,正如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弼德在本书中的那样。对某些人来说,以国家为中心的“实干”(activism)想法的改变,意味着从对政治和制度采取行动的努力,转变为于提升自我修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宋学”在后世才广为人知,并受到后人的严厉批评。但对其他人来说,“内转”(inwardturn),反而在社会责任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带来了新的哲学和道德深度。我们认为,对其中许多人来说,脱离政治中心意味着对新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政治或社会行动的关注;而其他人,首先关注的仍然是国家的制度和行为,尽管如此,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上,显示出不太重视北宋人对之持乐观态度的中央集权主义。
……宋朝在采矿、冶金、军备和航海技术方面的早熟发展,部分原因是为了抵御原上能征善战的骑兵,而宋朝对政权间贸易异常积极的推动,则是为了提供急需的收入和诸如马匹等重要的外来商品。后来的朝免于竞争压力,却也为这种相对自由付出了代价:随着14 世纪中叶元朝的崩溃,原不再对中原朝构成可怕的威胁——正如伊懋可(Mark Elvin)对整个明清时代的看法,以及魏斐德对清的看法——缺乏强大的外部竞争者,古代中国后两个朝养成了自给自足和孤立主义的意识,导致了政治停滞和技术裹足不前。
……我想指出,国家与占地位的精英之间关系的变化,是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潜在因素。沿用杜希德和郝若贝的研究,我在本文开篇提出,从晚唐到北宋,经济实干主义是由职业精英的崛起推动的,他们依靠服务获取权力和收入,因此受益于活动的扩大。郝若贝已经证明,从8世纪以来,精英权力结构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变化,由于新法及其后果引发的激烈朋力斗争而加剧,这使得专业精英家庭为保证其后人政治生涯而使用的正式组织策略失效。随着党争和的加剧,国家世袭精英阶层的庭,日益放弃其权力所依赖的内婚制和职业专门化,并采取与地方士绅相同的职业多样化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和政治巩固战略。郝若结道,11 世纪晚期和12 世纪初,“由那些专职于的家族组成的专业精英这一具备凝聚力的身份群体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众多地方士绅宗族的涌现,他们鼓励自己的子弟从事不同职业,而出仕只是一种可能的职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