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的本散文集《烟花三月下扬州》出版后,很受读者欢迎,曾经加印一次。作者再次撰写新作,继续写扬州,以散文笔法,书写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姿的扬州文化括瘦西湖山堂,宋夹城、何园等历史名胜。也写了美食和扬州八怪等人物。还有个别外地游览的篇章。主要以湖光山色和相关文人典故为内容,讲述扬州故事与诗韵风情。对人物尤其注重资料的把握和解读,有自己的心得。体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书语言雅致,典故、诗词的运用,都很有代表和当地。体现较好古典文化的涵养。
目录
自序
辑为有源头活水来
故应喚作痩西湖
唐代扬州风情图
六一居士的琴缘
文章太守说刘敞
谷林堂前说东坡
欧阳修石刻像
只宜诗句问青天
诗意重阳
门墙
拜星参云
辑舂风得意马蹄疾
瘦西湖的春天
扬州的秋天
个园山石堪品读
春江花月夜艺术馆解说词
玉龙花苑游记
回眸
那园情
蔷薇架下的弦歌
古城园林好传书
园林多是宅
第三辑江湖夜雨十年灯
赋得深情满故乡
我为祖国献石油
韦师领我读扬州
我说傅明鉴
大道正行意标新
同事袁野
游于艺
扬州丁氏一指禅
孔先生
师恩难忘
第四辑数声渔笛在沧浪
我去过桂林啦
儋州来拜苏东坡
闽南掠影
速写
扬州狮子头
泊心园品茶
酒甸品酒
吃的随想
乡情之忆(1)
乡情之忆(2)
摘要与插图
在中国,由于杭州西湖名气太大,以致各地竞相模仿,只要自己的城市西边有一汪清水,便叫作“西湖”。据说清代乾隆年间,全国有三十六处“西湖”。然而,却有一处西湖名字叫得,这是扬州的瘦西湖。瘦西湖也是扬州古城西边的一条河,历曾叫作“炮山河”“保障湖”。清末文人振世《扬州览胜录》说:“湖之水,其源旧发于甘泉、金匮两山,由蜀冈中、东峰出,注九曲池,汇蜀冈前。”
扬州北部蜀冈是大别山的余脉,两千年前,它是长江北岸的岸线。后来由于长江泥沙沉积,扬州蜀冈以南的江滩变成陆地,并逐渐南移,形成了现在长江北岸原。瘦西湖早是在长江南移过程中留下的潟湖,后来成了河道。古时候蜀冈上植被茂盛,雨量充沛,瘦西湖是蜀冈之水流向长江的自然河。
到了唐代,扬州城先在蜀冈之上,叫牙城或者子城。唐朝后期,扬州城往蜀冈下原发展,形成了罗城。唐代扬州城很大,今天的瘦西湖在唐代是市河。唐代诗人姚合说扬州“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可以想象,唐代的瘦西湖畔或已有园林存在。
宋代扬州,瘦西湖是扬州城的西护城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
到了清代,运河再次全线贯通,大量的商业资本集聚到扬州。中国文人自古有归隐情怀,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中国商人大多出身乡野,但大多也具有的文人素养。他们虽生活在都市,但常常向往乡村生活,希望回归自然,追求的境界。而城里地域面积、环境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瘦西湖水道位于扬州城西北郊,绿水蜿蜒,环境清幽,于是富商巨贾们便在沿湖两岸建造私家园林。商人对园林化住宅的迷恋,带动了一方经久不息的造园热潮,形成了私家园林遍地开花、异彩纷呈的城市景观,开启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扬州时代。
康乾盛世,扬州不仅经济富裕,而且文人墨客众多,以扬州八怪为代表千名书画名家云集于此。同时,清代很多文士,如刘鹗、吴敬梓、袁枚等都曾生活在扬州。他们靠著书立说、卖字鬻画为生。此时扬州徽商居多,徽州人多地少,生活艰难。要发愤图强走出大山,途径有二:一是考科举,一是做生意。参加科考落榜后,有人便来到扬州这个大码头做生意。扬州是历史文化古城,在扬州,不学文化生意做不好。于是,“商翁大半学诗翁”,很多盐商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家养着文人,讨论文学、搜集孤本、教育子女。故而人们对扬州盐商有“儒商”之雅称。而在富商巨贾、达官贵人设计建造园林过程中,文人则起到了艺术高参的作用。
当时扬州人口构成中有本土扬州人、外籍官员;职业有文人、工匠,加之扬州经济命脉的商人。他们各自的文化基因,带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由他们所共同构建的扬州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瘦西湖畔的诸多园林,是当时全国文化交融的一个集合体。这些园林以水面作为共同空间,博采众家之长,既相互分开各有,又互为因借和谐共存,从而使瘦西湖在园林美学情趣上显得整体有章,个体有法。
“瘦西湖”之名,早见于书面文字记载,是清初文人吴绮的《扬州鼓吹词》,载:“城北一水,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其东南有小金山焉,在城北约二三里……每逢夏日,郡人咸乘小舟徜徉其间以为乐。日夕归来,小舟点点如蜻蜓,掩映夕阳,直如画境,而扬州之风景游览,亦以此为盛焉。”
乾隆年间的扬州,已无可奈何地达到第三次繁盛。人口五十余万,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来扬州参与红桥修禊,作《红桥秋禊词,同闵莲峰、载扬、齐次风作》三首,其一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汪沆生长在西子湖畔,对杭州在南宋时留下的“销金锅儿”印象深刻:“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他看到扬州保障湖的冶游之盛,扬州人消费亦如熔金化银之坩埚,与南宋时的杭州好有一比,因而发出“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的慨叹。由此,“瘦西湖”之名正入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