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主要收集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各野外台站在的科学研究中积累的科学数据,对我国农田、森林、地与荒漠、湖泊湿地海湾等典型生态系统监测而获得了大量的生态系统水分、土壤、大气和生物监测信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数行。本册为浙江天童站2005-2017年数据,对天童站的地理位置、学科定位、生态要素监测体系、主要研究内容,观测与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野外观测场及实验设施做了介绍。整理编撰了2005-2017年天童站代表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要素监测数据。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台站介绍
1.1 概述
1.1.1 自然概况
1.1.2 区域和生态系统代表
1.2 研究方向
1.2.1 目标与任务
1.2.2 主要研究方向
1.3期研究成果
1.3.1 科研成果概述
1.3.2 代表成果
1.4 支撑条件
1.4.1 土地使用保障
1.4.2 野外用房及设施
1.4.3 仪器设备情况
第2章 主要样地与观测设施
2.1 概述
2.2 主要样地介绍
2.2.1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样地
2.2.2 2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2.2.3 植能状研究样地
2.2.4 亚热带干旱实验样地
2.2.5 氮磷施肥实验样地
2.2.6 中幼林抚育示范样地
2.3 主要观测设施介绍
2.3.1 综合气象观测场
2.3.2 径流观测场
第3章 联网观测数据集
3.1 生物联网观测数据集
3.1.1 群落生物量数据集
3.1.2 分种生物量数据集
3.1.3 乔木层胸径数据集
3.1.4 灌木层基径数据集
3.1.5 乔木、灌木、本层物均高度数据集
3.1.6 植物物种数数据集
3.1.7 森林凋落物数据集
3.1.8 植物名录数据集
3.2 土壤联网观测数据集
3.2.1 土壤交换量数据集
3.2.2 土壤养分数据集
3.2.3 土壤微量元素数据集
3.2.4 剖面土壤机械组成数据集
3.2.5 剖面土壤容重数据集
3.2.6 剖面土壤重金属全量数据集
3.2.7 剖面土壤微量元素数据集
3.3 气象联网观测数据集
3.3.1 大气要素数据集
3.3.2 辐射要素数据集
3.3.3 土壤温度数据集
第4章 台站研究数据集
4.1 森林小气候数据集
4.1.1 森林小气候大气要素数据集
4.1.2 森林小气候辐射要素数据集
4.1.3 森林小气候土壤要素数据集
4.2 2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数据集
4.2.1 植物群落结构数据集
4.2.2 土壤属空间分布数据集
参考文献
摘要与插图
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概述
1.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自然概况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天童站)坐落于折江省宁波市天童国家森林公国内,距宁波市区约20km。天量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温16.2℃,其中7均温度为28.1℃(全年热),1均温度为t.2℃(全年量冷)均降水量为1374.7mm,大多集中于6~8月,调热问期,天童地区土壤类型为山地黄红壤,成土母质为中生代的沉积岩和部分酸火成岩以及石英砂岩和花岗岩的线积风化物,土壤pH范围为4.4-5.1。
1.1.2区域和生态系统代表
天童站所在区域属于浙闰山地常绿间叶林生态区,位于浙闰丘陵东部,是典型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地区,站区所在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常绿园叶林面积占整个公园面积的78%,以栲、木荷、米储、云山青冈、石标等浙闽生态区低海按典型常晕烟叶林植物为优势种,站区内的常绿周叶林群落高20~25m,层次丰富,层问植物发达,具有典型常绿国叶林外貌特征。
天童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与其他地区常绿国叶林联系广泛,反映了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的典型特征。
如:天童站区优势种构、米植等,不仅在我国东部中亚带地区广泛分布,在西部常绿阔叶林中也具有数量:以米糖、云山青网为优势种的常绿固叶林也广泛分布于我国台湾山地:以米缘种日本米糖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广布于日本,其与天童地区以米糖为优势种的常绿刻叶林在胖落的种类组成上十分相似:在天童部分地段分布的以赤皮青冈为优势种的常绿国叶林在日本南部的分布也相当广泛。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系统具有我国东部人类活动干扰地区的典型特征儿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达的低海找地区成热的天然林几乎不存在了。天童地区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天童寺的存在,使得谈地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以保存下来,而在周边地区存在着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各类过渡植被类型。在这行定位观测和研究,既可以探索地带生态系统的结构能和过程,义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干扰地区成然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也是开展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想基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以及生态恢复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实践意文,对于全球的常绿阔叶林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研究方向
1.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目标与任务
1.2.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观测目标与任务
以满足生态学及相关的环境、地学等学科的常规野外观测与专项科学研究为目标,通过优化联网站点布局,建立以天童站为中心的区域联合观测网络,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分层次、分系统开展以常绿制叶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尺度、多过程、多途径的综合集成观测,为基础研究以及国家和区域的宏观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和共享服务。1.2.1.2研究目标与任务
聚焦常绿国叶林生物多样维持和物种共存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等科学前沿问题,围烧长江三角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恢复的现实需求,以天童区域联合观测网络台,深人探讨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结构能及其对区城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开展退化常绿间叶林的保护与恢复研究与示范服务,发展具有我国的常绿国叶林生态学研究理论方法体系,使天童站成为在上具有重大影响、国内的亚热带袁林生态系统科学观测与研究的重要基台,同时成为我国亚热带区域生态恢复技术的重要研发与应用示范基地,力争成为全球亚热带常绿周叶林的科学研究中心。
1.2.2主要研究方向
1.2.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常绿阔时林生态系统物种组或、结构能
通过生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我国亚热带植被类型、分布及重要生物类群多样,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维持机制与保育策略,植被结构能的耦合关系,揭示我国常绿阔叶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物种共存机制和生态系能维持机理。1.2.2.2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对区城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针对气候变化(如干早、氯沉降等)带来的生态风险,结合控制实验、整合分析和数据反演等方法,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结构、过程能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反馈机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的评估与发展,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对策。1.2.2.3常绿阔时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研究濒危植物扩散、更新机制及保育策略,探讨受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恢复机理,开发常绿叶林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技术,开展中幼自然化改造和多目标经营等示范工程建设,为提升区域生态服能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