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集是基于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十五次“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系 列讲座文稿整理而成,汇集了海内外十二位专家学者共十三篇讲座发言。专家学者们回溯中国电影的民族特*,阐释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戏曲、民族音乐、古典诗词、传统绘画)与中国电影之间的亲缘血脉,发掘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探讨中国电影创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传承与创新转化,为正在寻求方向的中国电影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路径,也给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目录
上编 中国电影与艺术传统 赋比兴电影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建构与应用 刘成汉 易电影理论 刘成汉 涵泳在古典剧场的血脉中 ——从郑正秋与费穆到李翰祥与胡金铨 李道新 中国无声电影中的女*形象 *克伟*中国电影的两大美学传统 史可扬 罔两问景:前影像时*的影像思* 彭 锋 下编 中国电影与传统艺术 文字蒙太奇:诗歌美学与电影美学的连接 江弱水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 张 法 弦外之音 ——中国电影中民族音乐的意境美 杨宣华 影•戏: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兼谈戏剧与电影美学 胡志毅 影戏人生:电影对当代中国话剧舞台的渗透、影响和改变 周安华 帝国的绘画与文人的绘画 ——中国美术的双重传统与当代电影文化 张晓凌
摘要与插图
首先说一下我的背景,我从小在中国香港念小学、中学,基本上是受西方的教育,过去的时间主要是看美国电影,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日本电影崛起,黑泽明、沟口健二和后来的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都在威尼斯、戛纳影展拿到大奖,可以说是振奋人心。那时香港对电影艺术比较投入的年轻人都受到很大的启发,为什么同在亚洲的日本电影,有那么大的成、那么高的?那个年代的香港年轻人括我,一股脑想去美国学电影,回来为中国电影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期去美国的除了我,还有徐克、方等人,去英国的有许鞍华、严浩等。从国外学成归来以后,产生了所谓“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运动,除此之外,我们也推动了香港电影文化、电影节和电影教育的发展。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是投入研究西方电影艺术、电影文化、电影理论中,简直是如醉如痴,什么都学。但是过了几年以后,我慢慢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对中国电影史没有一点儿认识,对中国电影理论的理解不存在,这感觉好像崔健的经典摇滚乐《一无所有》。我开始觉得西方的理论不可能解释我们所有的电影历史、电影文化和电影理论,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可以有一点儿我们的发明呢?
这个反思是我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1975年我回到香港以后主要是当电影电视的编导,同时我一直对电影文化、电影理论、电影艺术很感兴趣。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突然有机会看到内地改革开放后传入香港的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括《小城之春》《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如果没有影片的话,根本不懂得怎么发展自己国家的电影理论。然后我想到,西方的电影理论基本上是借用它本身的传统和文化括西方电影理论之祖爱森,他发展的蒙太奇理论主要来自当时俄罗斯的文学形式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黑格尔唯物主义和矛盾冲突,尤其是阶级冲突,奠定了其蒙太奇主要的理论基因。
一、爱森与蒙太奇理论
爱森是天才,他27岁时拍出《战舰波将金号》,但当时苏联是没有电影学院的,他主要看美国电影,尤其通过看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的电影来学,所以即使美国是阶级敌人也没办法,因为他们指向新技能。除此之外,爱森也是学贯中西,1935年梅兰芳到莫斯科访问时,爱森拍了他出演京剧《霓虹关》的纪录片,该部纪录片应该还在莫斯科电影资料馆里。
爱森的电影理论中提到了他受到了汉字的启发,影响深的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