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写于十九世纪末,曾见诸当时的英文《文汇报》,皆为当时西方人对中国,尤其是上海之观察。其观察视角既有上海的公共文娱空间,如戏园、茶楼、图书馆和博物馆等;也有司法机关,如监狱和法庭;还有服务和生产机构,如电报公司、水厂和肥皂厂等。在描述公共场所之外,普通人也出现在作者笔下:巡捕、杂耍艺人、车夫以及男女童仆等。此外,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自然风光在书中也有生动呈现。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中国戏园的表演
上海城: 城内街道、庙宇、监狱以及花园
刘郇膏被追封为安之神”
竹镇里的马尼拉斗鸡场
月亮的生日: 夜游上海
上海电话交换所
正广和公司的蒸汽工厂和蒸馏工厂
成风的大清国
上海的中国“林荫大道”——福州路的白昼与夜晚
中国的车及车苦力
上海城门口的古玩货摊
中国独轮手推车及独轮车苦力
中国的印刷工
中国戏法: 虹口码头的杂耍艺人
英汉混杂的招牌
外国租界的中国巡捕
中国童仆
中国保姆及女仆
清朝枷刑及“锁链苦役队”
中国噪声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
南京路监狱
中国内地会
“公立暨汉璧礼西童公学”与“幼儿之家”
圣芳济学校
上海图书馆
上海博物馆
江苏药水厂
火柴厂
上海汉口之长江游
北京印象
北京关帝庙
中国沿江西行纪
游船山行记
摘要与插图
中国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唐朝皇帝唐明皇曾经带着自己的皇后、嫔妃以及随从游览了月宫,一群仙女的表演令他们心醉神迷。唐明皇的这个传说成为后世古代历史剧和现代喜剧表演的起源。在的城市和乡镇里,到处流动的戏班子或者固定的戏园都可以为人们提供戏剧表演。聚集在国外任何角落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戏园,例如旧金山的中国人。在上海这个人口众多的城市里,上海城厢以及租界内的天朝子民多达二十五万人,戏园是当地人重要的娱乐场所,也得到了广泛的资助。据我们所知,目前在英美租界有四个很大的戏园,法租界有一个,且天天表演不断。因此当地人从不缺少自己的娱乐,外国人觉得这种戏剧表演看起来很奇怪,当地人却乐在其中。戏园几乎全天开放,从晚上七点到午夜时分,在所有场次,尤其是夜场表演,观众常常爆满。有些戏园雇佣的演员多达一百二十五个,且为男,其中的头牌在自己的圈子里有些名声,也颇得赞赏。但大部分青年或者幼年演员的地位都很低下。昨晚我们三四个欧洲人带着一个中国翻译一起逛了福建路上的一个戏园—金桂轩,以下是我们当时的所见所闻。
戏园是个很大的方形建筑,离主街有些距离,要穿过一条宽阔的胡同才能到达。沿途两层楼的商店和茶馆都灯火通明,戏园临街的一面也亮着灯。福建路上的中国人熙熙攘攘,走在其中难免与人摩肩接踵,戏园的人口都是人力车、轿子以及轿夫。锣鼓声、演员的歌唱或者说是尖叫声以及中国人的欢声笑语在入口处传入耳中,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戏已经在火行中了。门厅或者大堂里有几个中国招待,售票厅和衣帽间合二为一,里面有个很大的柜台,看起来简直像个小小的商店。一个招待把我们领到了俯瞰舞台的右侧私间里。这样间必须提前几天预定,里面的装饰还过得去。要这样间我们先要爬上一段摇摇晃晃的楼梯,从前面和右侧的楼座观众中穿行过去。正厅后座用木头栏杆围成了正方形,五排小桌子占据了其中所有空间,每一排有五六张桌子,每张桌子都足够坐四个人,座位都是木头小椅子。这一区域内挤满了中国人,从外貌看他们大多是商人,或者店主,或者其他生活少过得去的人;他们都衣着光鲜,深紫色披风或者夹克是他们常穿的盛装。栏杆以外,三面都有空地,那里设有便宜的座位。观众们都穿着蓝色的棉布衣服。楼座是狭长的,左手边一部分还被一两个私厢所占据。其余的地方则摆满了小桌子和小椅子。楼座的前部相当长。也比其他部分宽很多,那里没有私厢,而是摆着一排桌子,他们称这排桌子为前坐。这排桌子后面有一条过道,我们正是穿过这条过道间的。过道再往后面一点地势更高,那里摆着好几排桌子。右手边的楼座主要由私厢组成。我们预定厢离舞台,在其侧面大约十英尺的上方。在戏园里所有的桌子上都摆放了水果,主要是梨和橘子,还有盛满了炒熟的瓜子的盘子、印着节目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