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霸占中东欧的纸老虎

价格 54.00对比
发货 全国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40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DESTOON网站管理系统

管理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今天 10:16
  • 姓名 (先生)  

内容简介

奥匈帝国存在于1867年1918年,是当时欧洲五大强国(德、英、法、奥、俄)之一,也是地跨中欧、东欧、南欧的一个幅员辽阔、文明辉煌的大国。然而随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逐步瓦解,奥地利的文化精华也随着大量流失。本书即通过讲述奥匈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过程,为读者立体式地呈现一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经沧桑的帝国,并力图探究奥匈帝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再现其帝国时代的光辉。

目录

章朝荣光:帝国与人民一、哈布斯堡:中欧的主宰二、东方问题:帝国的软肋三、急章:辉煌之下的矛盾四、两个挑战:以民族之名章风云:与狂热一、健康皇嗣:香布仑宫的喜讯二、古板少年:不会燃烧的激情三、来袭:落入陷阱的老鼠四、1848:改变世界的开始第三章年轻的皇帝:现实与梦想一、匈牙利:诗家的巨大能量二、十月:的仓皇出逃三、力挽狂澜施瓦岑贝格四、新皇上任:奥地利的拿破仑第四章新的:雄心与霸业一、苦涩胜利:打了折扣的征服

二、分道扬镳:自家兄弟的冲突三、巴赫体系:皇权的新政四、子公主:童话一般的爱恋第五章左支右绌:内乱与外乱一、富足时代:现代都市维也纳二、双面胶男人:徘徊在老妈和老婆之间三、孤家寡人:游移不定的恶果四、法奥之战:意大利的反抗第六章外强中干:权力与政策一、纷乱步调:举棋不定的皇堡二、实验:难以脱身的泥潭三、婆媳纷争: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七章“新时代”:钢铁与鲜血一、革故鼎新:内政新格局二、棋逢对手:铁血宰相俾斯麦三、皇冠诱惑:冤家策划的阴谋四、丹麦战争:为他人作嫁衣五、错上加错:悔恨终生的选择第八章兄弟阋墙:强权与利益一、戴阿克:二元制的始作俑者

二、匈牙利之行:茜茜的马扎尔情结三、普奥对决:不可害四、国难当头:战败的连锁反应第九章多瑙河之波:喜剧与悲剧一、梦幻华尔兹:奥匈帝国的诞生二、盛筵难再:布达佩斯的加冕礼三、不幸事件:接二连三的悲剧四、繁荣富足:G小调的华丽假音第十章东方的熹微:德意志与巴尔干一、风云再起:要价过高的捷克人二、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的波兰人三、大战在即:法国的后辉煌四、普法战争:骗来的对决五、巴尔干:帝国的火药桶第十一章大国盛世:美酒、女人与歌一、音乐之都:多瑙河畔的女神二、快乐家园:普容的姿态三、万国博览会:得不偿失的盛会四、黑色星期五:致命的金融风暴五、三帝同盟:热闹的外交界六、渐行渐远:昔日的眷侣

……

四、国家不幸诗家幸:辉煌的奥地利文明第十六章的终结:战争与灭亡一、静极思动:两位硬汉的动作二、老调重弹:鲜有改观的内政三、巴尔干战争:世界崩溃的前奏四、萨拉热窝:斐迪南的不归路五、世界大战:奥匈帝国的解体后记参考书目

摘要与插图

朝荣光:帝国与人民

一、哈布斯堡:中欧的主宰;

绵延久远的哈布斯堡室梦想着征服世界,使帝国的荣光遍及全球。15□□年,这个家族分裂为西班牙系和奥地利系,后者抵御并战胜了□□□人攻,于是发展成为欧洲强国。如何来形容它那广大的领土呢?如果说,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着美丽富饶的多瑙河谷地,那么 这一描述无论如何括不了荷兰、布赖斯高及北□□□,还应加上加利西亚、波斯尼亚、布科维纳以及波希米亚。从□□来看,哈布斯堡家族原本是日耳曼室,后来相继加入了西班牙和□□□成分,这使室本身带有某种世界视野和宏大帝国的野心,但相应地,却没 有一种□□能够在帝国境内占有优势,室的日耳曼在它所栖居的维也纳表现浓厚,其他地区则呈现彩斑斓的□□特点。在欧洲,没有哪个室产生过如此而深刻的影响,中欧的历史是一部围绕着哈布斯堡朝的历史。;

这个朝同样以善于结盟和联姻建立帝国而著称。奥地利大公、 德意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1493—1519)使哈布斯堡室统治了16世纪的欧洲,他通过自己的婚姻取得尼德兰,通过继承条约和军事压力取得□□□和波希米亚,靠儿子菲力普的婚姻得到西班牙及其帝国。一位□□曾说过这么一句常被引用的话:“让别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去吧!战神马尔斯给别人的东西,爱神维纳斯会赐给你。”其中的讽刺与无奈显而易见,但对于人民而言,他们恰恰更喜欢关注民生行国内建设的 统治者。人们喜爱建成圣史蒂芬大教堂的弗里德里希三世,破例把他葬在大教堂里,他的座右铭正是“奥地利帝国是我们的天地”。哈布斯堡朝□受人爱戴的统治者玛丽亚•特蕾西亚郑重宣布:“宁可要中庸的,不愿要光荣的战争。”;

哈布斯堡家族同样以赞助艺术知名,维也纳在辉煌灿烂的巴洛克时代大兴土木,巨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可以与凡尔赛宫相媲美;启蒙时代,高扬理与人的人文主义也在这里传播开来,“改”约瑟夫二世谋求实施行政、司法、经济和□□改革,下令废除农奴 制,确立□等,允许新闻自由,于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境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新的生活方式;生宽容而愉快的维也纳人吸引了欧洲各地的艺术大师,使自己的家园成为艺术与美的源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高表现。;

但是,处在东西强国之间,哈布斯堡朝在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承担起它的“使命”:在东方,先是□□□人攻,后是俄国沙皇的野心;在西方,拿破仑帝国铁马,势如破竹,19世纪中期以后又有以统一德意志为业的普鲁士咄咄逼人。因此,虽然哈布斯堡朝并不以军事著称,但是在来自东、西两方面的欧洲强国的共同压力之下,即使是生善良慈爱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甫登基不得行一场奥地利位继承战争,其后,在俄、普的策划之下,奥地利又参与了数次瓜分波兰的行动。;

1793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的女儿、法路易十六的后玛丽•安托瓦奈特被送上断头台,自此厄运降临哈布斯堡朝。拿破仑当上法兰西帝国皇帝称霸欧洲的时候,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的孙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预见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没落,哈布斯堡需要更明确的权力范围,乃于1804年宣布自己兼任奥地利皇帝,称弗朗茨一世。他代表欧洲的旧势力向拿破仑挑战,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惨败粉碎了奥地利称雄的野心。在拿破仑建立莱茵联邦之后,弗朗茨放弃帝国皇位,1806年8月,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1809年,奥地利试图作为的努力被拿破仑轻易击碎,只是由于俄国与□□在瓜分战利品时出现分歧,出于欧洲势力均衡的需要,奥地利才得以留存下来。或者说,俄、法认为,与其混战出英雄,不如将被分割过的领土仍然交给这个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耗尽其创造力的朝。1809年,梅任奥地利外交大臣,他巧妙地促成弗朗茨一世的女儿玛丽•路易丝与拿破仑的婚事,因此,联姻再度发挥作用,使奥地利获得了行动的自由,其国土范围得到承认,成为除俄国以外欧洲□大的国家。对梅特涅个人而言,他得以掌握奥地利的外交政策,并以其的外交技巧和个人魅力影响到整个欧洲,因此,1815 年 1848 年被称为“梅特涅时代”。但是,在梅特涅眼中,奥地利是一个只存在于外交领域的词语。他本人是来自莱茵区的□□人,其教养和观念都是西欧式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确信在一个□动不定的世界中可以建立有秩序的均衡社会。欧洲需要奥地利,奥地利也需要确认自己在欧洲的存在,而不能执行一种孤立的政策。;

梅特涅的成是使奥地利安然度过了1809年以后□困难的时光。拿破仑垮台之后,他主持了维也纳会议,使奥地利和他本人都成为欧洲秩序重建的中心,其个人品格力量保证了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中的地位。哈布斯堡室的收获十分可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 因、蒂罗尔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在奥地利室的统治下获得松散统一;南部的□□□半岛成为其属地,是由于兼并了伦巴第与威尼斯一步加强了其在中欧的支配地位;在东部,整个伊斯特拉半岛与达尔马提亚沿海一带及岛屿都成为奥地利的属地,并重新获得拿破仑战争中被夺走的斯洛文尼亚、卡林西亚西部、克罗地亚的一部分和加利西亚。以当代欧洲地图作为比较,奥地利帝括了今天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家,另外还统治着波兰、罗马尼亚的某些地区以及□□□的威尼斯、维奥纳、 曼图亚和的里雅斯特等地,中欧统一在哈布斯堡室的霸权之下。;

二、东方问题:帝国的软肋;

梅特涅的掩饰了奥地利的弱点。在德意志邦联中,出于对拿破仑的恐惧和对□□观念的戒心,普鲁士虽然是强国和奥地利的合作伙伴,但被后者当作有时需要奉承、有时需要保护的穷亲戚看待,踏实的普鲁士人做工作,精明的奥地利人坐享其成。在东方,通过夸大□□和□□主义的危险,梅特涅地与俄国保持,并防止俄国向西扩张。尽管俄军在18□9年跨过多瑙河,使梅特涅面临重大政治危机,但是在□□爆发的1830年似乎证实了他的保守主义的担忧,并消解了俄国军事行动带来的重大危机。这更强化了梅特涅的看法,即奥地利外交的在西方,确切而言是防范□□。他有一句名言:“巴黎一打喷嚏,欧洲会感冒。”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他弄错了,经过一系列国内动荡和海外征战,□□已经不再是欧洲的主宰者。真正威胁并□终摧毁奥地利的,是来自东方的俄国。整个40年代,俄国磨刀霍霍,逐步但越来越公开地东“保持现状”的政策发起挑战。;

出于历史、□□的原因,奥地利国内□重要的问题也是东方问题。在以维也纳为中心的下奥地利和以林茨为中心的上奥地利,人口绝大多数是德意志人,在伦巴第与威尼斯地区,□□□人是主要居民,其他所有地方都是各□□混合居住,甚在维也纳市还存在一个人数相当可观的捷克人区。每个省都有德意志人,德意志人大约占整个帝国人口的1/5,但除了在蒂罗尔、斯特里亚和卡林西亚几省占据人口优势之外,德意志人居住区像是围在斯拉夫人、马扎尔人和罗马尼亚人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处处小岛。因此,尽管德语是官方□□语言,但帝国本身并不能被看作是一个纯粹德意志质的机构。其实,早在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时代,从丢失工业发达的德意志人居住区西里西亚开始,哈布斯堡统治区的德意志特点被愈来愈浓的东方色彩所冲淡。;

另一方面,在欧洲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游刃有余的梅特涅在国内政治中影响有限。波希米亚的科洛夫拉特在18□6年被任命为国务大臣和会,梅特涅因而受到极大牵制。梅特涅尽管是个□□人,却不喜欢中央集权,科洛夫拉特虽然鼓吹中央集权,却不喜欢□□人,而以波希米亚爱国者的面目出现,这两个人又都指责对方的地方主义口味。;

科洛夫拉特是一个约瑟夫二世时代的□□,蔑视传统,没有重建时期的保守主义色彩,他不喜欢梅特涅这个“外国人”为奥地利安排的角色,作为梅特涅的政敌,他以巨额的个人财富为后盾,动辄以辞职相威胁。个耿直、反应迟钝的弗朗茨皇帝对维新深恶痛 绝,不许任何人冒犯他的尊严,尽管他不喜欢科洛夫拉特,而与梅特涅交好,但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又使他不得不将梅特涅的影响力限于外交领域。内政,是官员的任命均由科洛夫拉特主宰。因此,奥地利的重建按照约瑟夫二世的意行,实行中央集权主义和主义,丝毫不考虑□□差异,也不建立梅特涅所要求的各有专司的部门。在高层决策圈中,科洛夫拉特成为那些出生在奥地利的所谓“真正的奥地利人”反对梅特涅“外国”花样。梅特涅的外交政策意味着费用巨大的军事干预或军事准备,如为了防范□□而屯兵□□□,此类财政负担可以部分地解释帝国境内的经济滞后,同时,也使科洛夫拉特能够在内政上牵制梅特涅。一直到1848年以前,奥地利帝国□大的问题莫过于缺钱,既没有钱打点外交事务,也无能行国内投资。;

这样,尽管在讨价还价上很,梅特涅的外交政策在执行方面实际是失败了:正如一个□□□人曾经对维也纳会议所评论的那样,只看到人们“在舞动”,“但不见(事情)移动”,什么都没有□,有的话,只是□得更糟糕;在国内,他没有能够改革中央,主义的尝试又带来了出乎他本人意料的结果,哈布斯堡国家质的不明确,使他在为这个朝服务了二十多年以后厌倦:“我的时间都耗费在支撑一个腐朽的机构上了。”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后期,梅特涅在西欧和俄国的影响终点,他没有黎塞留或俾斯麦式的自信心,眼看着权力无可挽回地从手中流逝,人也□得爱慕虚荣,喜欢高谈阔论,即使某项政策非其所愿,为了制造大权在握的假象亦肯为其承担责任,从而成为压制与□□的象征,为国人所厌恶。人们的一切行动都受到穿制服的人的限制和监视,但一切限制和监视又都半真半假,政策只在纸面上铿锵有力,大多数人都不把它当回事,社会犹如死水一潭,人民缺乏活力,奥地利的经济与政治始终徘徊不前。;

19世纪40年代,随着欧洲知识阶层中□□主义思想的发展与传播,多□□的奥地利帝国各省产生了对哈布斯堡朝试图扩展和实现其统治权力的抵御,欧洲的另外一种重要思潮——自由主义在奥地利同样发生作用,自由主义与□□主义虽然在□□□、□□是相互 的,在奥地利却相互掣肘,甚相害。室的德意志质和统治者地位使哈布斯堡室不得不迎接来自双方的共同挑战。这又需要我们回到哈布斯堡统治区色彩斑斓的□□组成上来。;

三、急章:辉煌之下的矛盾;

奥地利帝国还不能说是一个□□的大熔炉,各□□共存,互相之间却有明确的地位、阶级、文化区别,他们自认为是奥地利的德意志人、奥地利的斯拉夫人,却并不存在着明确的“奥地利人”这一共同的身份认可。奥地利人,并不同时意味着某种□□感情,亦即,并非 具有可以称为“奥地利的”□□属,德意志人、马扎尔人、□□□人、波兰人在朝历占有特殊地位,维也纳剧作家格里尔帕策曾这结各□□的恩恩怨怨:“□□□人仇恨波希米亚人,波希米亚人仇恨德意志人,而□□□人则仇恨所有这些人。”弗朗茨皇 帝建立的奥地利帝国更像是个急章,表面的强大与辉煌之下隐含着深刻的社会问题。;

概言之,奥地利社会毋宁说是一个阶级分化与多□□共存交织起来的复杂图样。;

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期间,在各地原有的社会阶级和经济组织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哈布斯堡朝辖区内出现了大量的大地产所有者,在混战的中心区——波希米亚□多。这个阶层是哈布斯堡的皇帝一手扶持起来的,因此享有经济利益与政治特权,与当地民情相 隔,更不可能有认同感。甚在□□□这个独立倾向很强的地区,那些大地产所有者身上也极少体现出传统色彩。只有波兰和□□□例外:崇尚自由的波兰人从来不会忘却□□的历史,□□□人即便走遍全球也仍然认为□□□才是自己的也是□好的世界。;

奥地利与其他阶层之间界限鲜明,他们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只与身份相当的人交往、通婚。这种表现□典型的地区莫过于维也纳,各个□□会聚于此,像的维也纳咖啡一样是种“混合物”,但在人们眼中却分属两个世界,即□□人士和被拒于宫门之外民。上层人士一起出入剧院、舞会,他们可能是□□人、□□人、□□□人、□□□人等,却能够用社会的语言(通常是法语)自如地交流,一个□□□用德文记日记或者说法语、德语比说□□□语流畅是很正常的事。帝国的、外交官和大臣都出自阶层,而且一直到玛丽亚•特蕾西亚和约瑟夫二世的中央集权化改革之前,们在自己的领地上设有封建法庭行行政管理。自18世纪以来,朝的改革危及们的利益:权力收归中央妨害了他们的独立,农业改革挑战着他们的经济特权,而自上而下普遍建立的帝国□□系统破坏了他们把持地方行政的□面。因此,尽管阶层本身是朝的产物,但 19 世纪的奥地利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利益必须抵抗哈布斯堡的□革。同时,他们又清楚自己与□□之间微妙而不可或缺的联系,因此,奥地利自由派或□□主义者无法将当作真正可靠的联盟。;

玛丽亚•特蕾西亚的行政改革造了另外一个自认为是真正“奥地利人”的阶层——帝国□□。他们在帝国的各种组织机构中工作,拥有某种头衔,但在保守的奥地利人看来他们属于“等级”。这个阶层并无单一的□□或阶级背景,有的是□□□大,有的则是 捷克人,如科洛夫拉特,但大部分□□还是来自城市地区的德意志人。□□阶层尊崇约瑟夫二世,试图以启蒙时代的原则建立一个统一、一致、非强调□□主义的帝国。同时,随着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作为官方语言的德语也随之在地方行政中确立。因此,德意志文化在帝国内部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阶层具有德还另有原因。无论由于出身还是职业,这些人都属于城镇居民,而哈布斯堡朝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家,主要的城镇都是德意志化的,曾经有过的某些历史的城市,如捷克的布拉格、□□□的布达佩斯分别被哈布斯堡朝和□□□人所占领,中断了原有的发展,留下来的只是一些贸易中心。无论是哈布斯堡朝建立起来的,还是往来客商集聚而成的,都毫无例外地说德语,尊奉德意志文化。1815年,布拉格共有约5万德意志人,而仅有1.5万捷克人,1848年以前,在布拉格街头,如果用捷克语向有点地位的路人问路,会令对方很不高兴,因为这些捷克人只说德语。当然也有例外,帝国的□□ □部分和加利西亚被并入奥地利为时不久,况且□□□是现代欧洲贸易与城市文化的发源地,不需要德意志文化来重塑自己;去往加利西亚的商人又多是犹太人,而非德意志人。;

哈布斯堡朝的德意志中等阶层也制有分歧与冲突。他们基本上支持朝统治,但希望那是一个建立在自由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朝;他们不满于大出入□□,把持重权,希望自己不仅是帝国日常行政的执行人员,而且能够在政策制定上有发言权。与大的不满一样,□□阶层的怨言并非挑战帝国的存在,其争议的实质只在于改行的速度。因此,在19世纪早期,哈布斯堡朝的统治基础是大和中上层德意志人。这一时期的德意志□□主义者们希望强化帝国的德,但是当□□主义发展到要求建立单一□□国家时,由于奥地利帝国的多□□实际状况,他们本身陷于某种困境而分裂:一些分子要求推翻哈布斯堡朝,建立德意志□□国家,另一种人士则想把哈布斯堡辖区的各□□统统并入德意志□□国家,大多数人则希望德意志国家将捷克和斯拉夫地去,□□□则不计在内,但同时,推翻哈布斯堡朝或并入德意志国家对于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德意志人来说,又意味着他们将丧失自己原有的特权地位。因此,他们一方面反抗大地产主和大资本家乐于具有的“奥地利人”身份,一方面仍然希望帝国成为他们的,亦即德意志人的帝国。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