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通识课程中创意素描课的教材。基于作者团队在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从知识、技能、方法走向思维的核心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书中详细讨论了艺术创作中的多维认知可能,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过程、教学实施的组织与等内容。本书面向普通高等院校广大师生,既能够作为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教材,也能够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参考书。作为一本入门读物,本书也适用于艺术爱好者或对艺术感兴趣的大众朋友。
目录
第1章绪论:通识何为
1.1为什么上艺术通识课
1.2两个向度的关联
1.3从观察到创作
1.4作为通识训练的创意素描
第2章基础认知:物我之间的世界
2.1真实:我与客观世界
2.2观察:角度、方法、路径、媒介
2.3抽象:思维的绘画
第3章造型过程
3.1造型:系统、节律与作品独立
3.2画面:轮廓、肌理、微空间、光影
3.3工具:不择之择
3.4评判:特征、引导与评价
第4章基础训练:几何体
4.1热身练p>
4.2方物体的演绎
4.3圆物体的演绎
4.4透明物体的演绎
第5阶训练与创作
5.1空间的演绎
5.2主题创作
5.3城市拓印
结语
附录教案设计与教学实施
1教案设计
2教学过程的思考
3评测与反馈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为什么上艺术通识课
我们为什么要学,尤其是作为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答案很多,有很多学需要通过艺术通识课程实现,比如培养兴趣、了解艺术知识、掌握造型方法和技能、增强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创新力、传承文化等。
但高校中我们所面临的艺术类课程,尤其是艺术通识课程又是什么情况呢?一般来说,这类课程多是1~2学分,每周课时以2学时为主,一门共34学时,有含实践的课程能够有68学时。课时短而内容多。这一现实限制条件下,如何更地学或许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审视和讨论艺术类通识课程所能学、能做的核心内容。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知识
或许对于艺术学,艺术知识的拓展是为直接的需求,同时在有限的课时和授课条件限制下,似乎尽可能多地了解艺术基础知识和概念也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今天,我们实际接受的艺术类通识课程中,很多也是以知识的普及、传授为主。但问题是,这一模式下作为学我们,所学的内容与将来的生活、应用脱节,上课过程中兴味索然,学期结束也将这些知识“封箱”在记忆深处,除非碰到偶然的机会能够打开,否则很难再触及。
任何一门艺术课程背后都蕴含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历史知识,这些知识如果通过讲座形式展开,远远不是一门34学时的课程所能够涵盖的。在这种限制下,与其了解知识,不如理解这些知识的脉络,通过简短的讲座和讨论能够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同时,今天的网络资源和在线课程相较于20年前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有一个知识框架后,可在兴趣的推动下主动、自发地去建构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其说需要知识,不如说更需要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各类启发的讲座,打开一扇兴趣之门,自,更为。
艺术通识课程的学知识走向兴趣、以知识线索学线的方式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开启后续无限学效方法。
2.技能
对于艺术类课程,尤其是结合实践的艺术类课程,基本技能的训练往往占用大量时间。技能作为一种基,对艺术创作有很强支撑,在艺术工作者一生中的创作中必不可少。但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言,技能基既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亦没有必要的后续使用要求。艺术类通识课程不是以培养艺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即使在课上大量训练技能,也很难达到基本的技能要求;即使达到了基本技能要求,这一技能在学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不会得到持续使用,很快会退化。
那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艺术类通识课程中,能否将对技能的训练转变为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呢?比如素描训练,不再强调对线条、透视、形的控制,而是强调观察和理解,通过短期的训练,理解画素描时是怎么观察对象的,怎么分析光影、体积、结构、形态和质感的,知道别人为什么以及是怎么样塑造形态的,从而了解素描的观察和思考方法,更短时间、更地完成这一阶段训练。
从技能到方法的转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也更有效地将艺术创作的思维融入自身的学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