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界的精英——院士研究

价格 8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6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书科技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以中国科技界的精英——院士为研究对象,利用丰富实的数据,对我国院士制度的行了回溯,对我国院士的年龄、别、教育、地域等因行了描述,围绕决定晋阶院士的个体因素、宏观因行了实证分析,并基能主义和冲突理论对院士遴选中科学秩序是否遵从普遍主义原行了探讨。本研究基于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优化院士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对于国家和各个省市而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录

第1章科技界的精英与社会分层

1.1科学界的社会分层/001

1.1.1社会分层现象/001

1.1.2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现象/003

1.2科技界的分层结构和分层方式/006

1.2.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006

1.2.2科技界的分层结构/008

1.2.3科技界社会分层的方式/012

1.2.4关于科技界精英的界定/016

1.3中国科技界的分层结构/019

1.3.1关于科技人才的界定/020

1.3.2中国科技界分层的基底/020

1.3.3中国科技界分层的中间层/022

1.3.4中国科技界分层的顶层/024

1.3.5中国科技界分层的金字塔/025

1.4结论/028

本章参考文献/030

第2章 院士与院士制度

2.1院士称谓/033

2.1.1关于院士的说文解字/033

2.1.2院士称谓的由来/034

2.1.3院士称谓的变迁/035

2.2 院士制度及其变迁/037

2.2.1院士制度溯源/038

2.2.2从无形学院到英国学会/040

2.2.3院士制度在中国/042

2.3主要发达国家院士制度概览/046

2.3.1英国的院士制度/047

2.3.2法国的院士制度/048

2.3.3美国的院士制度/051

2.3.4日本的院士制度/053

2.4结论与讨论/055

2.4.1结论/055

2.4.2讨论:小议尚贤/056

本章参考文献/057

第3章院士的年龄:从旧中国到新时代

3.1年龄与社会认可/059

3.2佳创造年龄与院士当选年龄/060

3.2.1科学家的社会年龄/060

3.2.2佳创造年龄/061

3.2.3佳当选年龄/063

3.3我国院士的当选年龄变迁/064

3.3.1院士佳当选年龄分析/064

3.3.2佳当选年龄的历史变化/067

3.4当选院士的出生年代:从旧中国迈向新时代/080

3.4.1时代背景/080

3.4.2院士出生年代体分析/082

3.4.3院士出生年代的变迁分析/084

3.5结论与讨论/091

3.5.1结论/091

3.5.2讨论:关于认可的时机/092

本章参考文献/094

本章附表/096

第4章院士与别:中国科技精英中的女院士

4.1科技界社会分层中的女/101

4.1.1科技界中女缺席现象/101

4.1.2科技领域中的女参与率/102

4.2两院院士中的女科学家/105

4.2.1女院士的数量和比例/105

4.2.2当选时女院士的学部分布/106

4.2.3女院士当选年份和年龄/111

4.2.4与科技精英的对比/115

4.2.5女院士健在时长差异/117

4.3女院士的受教育情况/121

4.3.1女院士的受教育/121

4.3.2女院士的留学状况/123

4.3.3女院士受教育的年代变迁/125

4.4结论与讨论/128

4.4.1 结论/128

4.4.2讨论:关于玛蒂尔达效应/130

本章参考文献/133

……

7.5.2讨论:环境的作用/240

本章参考文献/242

第8章晋阶院士之路:普遍主义原则与科学秩序

8.1院士增选中的普遍主义/245

8.1.1普遍主义及其冲突/245

8.1.2普遍主义和冲突理论的研究假设/249

8.1.3对普遍主义原则和冲突理论的再检验/251

8.1.4基于普遍主义原则的院士提名渠道分析/256

8.2回归普遍主义原则/261

8.2.1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对科学秩序的扰动/261

8.2.2重塑普遍主义原则下的科学秩序/263

8.3结论与讨论/265

8.3.1结论/265

8.3.2讨论:普遍主义之路/266

本章参考文献/268

后记

摘要与插图

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1.1.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社会分层现象

从人类跨越原始社会以来,社会分化和分层的现象日趋明显。或者可以说,除了原始社会,在经验上还没有观察到一个没有阶级或未分层的社会。根据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这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为基础的阶级划分,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常见的分层现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划分的原则在于占有或不占有生产手段(如工厂建筑、机器和原料)和工人的消费品。这样,我们基本上只有两个阶级,即生产手段所有者或资本家阶级和不占有生产手段被迫出场劳动的工人或无产阶级(熊彼特,201324)。出于资本逐利的天,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不断扩大再生产,终形成了剥削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工人的和相对贫困,终导致了两大阶级的对立。区别于马克思从生产关系视角对社会分层的导入,韦伯更多地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理解阶级。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是权力的表象,是一种秩序安排。他在《经济与社会》中指出,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受到阶级、身份和政党的影响,经济因素、市场状况、身份荣誉等都会造成社会地位的差异(韦伯,20191284-1301)。对于阶级,韦伯指那些处于同样阶级状况中的所有人括:由于财产差异形成的有产阶级由于货物与服务适销形成的商业阶级社会阶级(韦伯,2019a513-520)。陈认为,韦伯将社会分层区分为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三元划分的观点构成了对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挑战,更加符合角逐的现实(陈,200546-48)。

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影响社会分层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制度(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2014159)。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李强,20041)。一个更加现实的事实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的分层也越来越分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出现了社会身份分层的重大变迁,贫富差距分化更加明显,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倾向(李强,200442-63)。李春玲(2019)认为,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社会分层研究体的理论取向体现为冲突论分层观能论分层观之间的摇摆和轮动。1949-1978年,我国社会主要强调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追求社会经济均等,否定社会分化,因此是一种冲突主义观点;在改革开放后,突出了市场导向、业绩导向能主义观点入21世纪后则因为发展衡、社会等现象屡见屡发,因此又出现了冲突主义观点的回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步、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的勃兴,工业互联、大数据、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阶层将迎来越来越多的机会窗口。尤其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四新经济的兴起,对于新的社会分层和流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对于这些新趋势、新变化将如何影响社会分层还缺乏更多的研究。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