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为一步发挥其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决策中的智库作用,期面向全国创新研究领域的专家征集的,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家工作中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重大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问题所提出的咨政建议汇编。所述内容突出思想、战略,强化问题意识,均为围绕"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展开的对策研究。各篇文章,较地反映研究主题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原因,提出了针对的对策建议,可供、企业或相关决策者和智库工作者参考。
目录
序一 余玉刚 序二 刘志迎 述评:博采众言兼收并蓄 创新驱动 "十四五"期间高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高旭东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发展和创新的战略选择 宗军 中国全球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思考 苏敬勤 创新驱动下我国供应商如何重构全球价值链 陈光 我国未来15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取向 陈劲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统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 刘志迎 创新驱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议 张玉臣 高度重视范式变革对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影响 赵炎 面向2035的分布式创新 产业创新 吴 跨越技术生命周期的企业创新体系:从二次创新到C理论 杨德林 高新技术创业孵化的价值共创机制 ……
摘要与插图
;
摘要:“十四五”期间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中心些年来提出的新概念,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科技基础雄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战略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的分析和上海优劣势的研究,提出了注重科技创新源头培育、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和着力构建创新治理体系等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入密集活跃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以开放推动、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上海是中国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开放、创新容是其鲜明的品格。2014年5月,对上海做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军”的重要指示年来,上海始终牢牢把握科步大方向、产业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加速,多样、协同容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正日益凸显。
一、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和特征
“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学术界关于“科技创新中心”内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推动的全球时代以后,与“科创中心”相关的概念便不断产生,如“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全球城市”“产业研发中心”等,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概念均在不同层面揭示了“科技创新”的相关内涵。学术界对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内在演化机理的认识也同样是刚刚起步,从应用分析角度对“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这一概念。对创新型城市展开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是一些组织、咨询公司等商业机构,与之相关的概念有“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具创新力城市”“技术创新中心城市”“具发明力城市”等。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形式呈现诸多新的特征趋势,在此背景之下,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理论研究获得了极大关注。综上所述,无论是早期与“科创中心”的相关概念,还是从应用分析角度对“科创中心”的特征描述,以及在科技活动的特征趋势下“科创中心”的概念界定,对于明确“科技创新中心”的了思路和方向。
综合考虑“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分析概念、世界主要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经验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内涵,可以将“科技创新中心”界定为具有能够创造价值的科技环境、具有能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枢纽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具有能够创造价值的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有稳健的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知识资源。二是具有能够带来持续创新效益的创新主体。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公共研发机构等主要创新主体。三是具有能够激发创新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形成于动态的创新环境中,有活力的创新环境能够更好地区域创新活动的发生,并提高创新收益,创新环境主括治理环境、政策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空间环境等。四是具有能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枢纽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创新型企业具有整合及利用区域科技人才、科技资本和知识产权的能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是一个双向过程,不仅需要研发机构和技术向城市集聚,还需要技术向外形成有层次的扩散和溢出。
二、“十四五”期间将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环境分析
(一)科技创新优势明显
(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实力强,科教资源丰富。截2018年年底,上海市共有64所高校,毕业生134207人,在校学生514917人,教职工73891人。上海市拥有中央部属科研机构76个,从业人员43970人,分院10个,从业人员8837人,地方科研机构139个,从业人员17159人。上海市拥有1家国家实验室、41家国家实验室、38家部委开放实验室、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拥有和工程院院士158人、国家“”人才425人。不仅如此,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落户在上海,比如上海计算机中心、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一些大项目也在上海实施,比如大飞机项目、光刻机项目、刻蚀机项目等,这极大增强了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
(2)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发展良好年来,上海的金融业发展速度较快,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日渐稳固。2018年,上海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781.63亿元,金融市场交额达到1645.78万亿元。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上海金融法院获批成立,原油期货上市,中国人寿上部、建信金融科技部能机构落户,人民币跨境使用范一步拓展。企业的研发和创新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为企业是中小企业科技融资提供便利。此外,上海借助财政科技支出、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资助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并且以基金的方式提供科技创新融资,如先后设立的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创业基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并成立了“上海市科技投资公司”及建立风险投资基金。2017年,上海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389.9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5.2%。
(3)上海是我国的贸易和航运中心,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便利,且对外开放程度位于全国首位,这决定了上海在、学仿国外科技方面具有相当优势。2017年,上海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为7.50亿吨,约占全国86.55亿吨的8.7%;上海海关出额达8814.67亿美元,约占全国41045.04亿美元的21.5%。2018年,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77.16万架次出港旅客11763.43万人次。外资企业外溢人才和技术有利于技术和吸收。上海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有利于外部技术的消化和再吸收。同时,上海外资经济发达,大批的海外精英、留学人才被吸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2017年,上海市拥有外国留学生人数31941人,主要来源于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等地区。此外,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的商业思想及冒险精神也伴随着交入上海,这也是企业家创新过程中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