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十四五”时期以及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各项要求,以十二章内容阐述了视野下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之道,并从概念内涵、实践路径、能源基础、投资需求、科技创新、消费变革、综合应对、碳定价机制、城市、目标协同、碳汇作用、全球合作十二个方面阐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回答了碳达峰碳中和有什么深刻含义、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量、中国又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行动又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等问题。内容宽而精,行文流畅、简洁、客观、规范,深入浅出,既可作为增强党员干部抓好绿色低碳发展本领的学习参考,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的碳达峰碳中和普及读物。
目录
章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概念内涵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 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基础三、发达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四、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意义 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一、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推动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能源 三、降低工业“过程”排放的碳,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其他重要领域的碳达峰行动及其方向五、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六、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基础一、以能源转型为核心的“双碳”目标 二、中国能源转型现状 三、“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方向第四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资需求一、“双碳”目标带来的投资机遇 二、碳达峰碳中和新增投资需求领域 三、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投融资机制第五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一、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将掀起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二、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是覆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系统技术体系 三、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四、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发展成效与挑战并存 五、典型技术的发展路径给予未来碳中和科技创新重要启示 六、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七、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的推广体系第六章 碳达峰碳中和下的消费变革一、把握全球低碳消费变革趋势二、深入认识低碳消费 三、低碳消费实践——衣食住行用 四、培育低碳消费模式中国在行动五、多策并举点燃低碳消费引擎第七章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社会综合应对一、研究制定规划,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二、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体系 三、完善技术政策,支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四、推进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五、加大与碳减排相关的绿色低碳发展资金投入 六、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相关技术和产业提供支持 七、完善碳市场发展的制度安排 八、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依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九、 创建生态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能力第八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碳定价机制一、碳定价机制 二、碳市场定价机制的经典案例 三、碳税定价机制的经典案例四、中国走向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碳定价机制展望第九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城市一、城市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二、低碳城市试点的经验与启示 三、城市全国碳达峰目标实现 四、打造城市零碳发展新引擎第十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协同一、碳达峰碳中和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碳达峰碳中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碳达峰碳中和与社会公平的协同四、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 五、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目标的协同 六、碳达峰碳中和与保留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协同第十一章 碳汇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一、碳汇常识及其重要意义 二、林业碳汇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三、林业碳汇产品生产与交易流程 四、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进展和项目案例 五、其他碳汇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第十二章 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合作一、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合作背景 二、碳达峰碳中和全球 三、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合作后记
摘要与插图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
(一)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内涵
碳达峰说的“碳”是二氧化碳(CO2),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工业以来,人类活动在燃烧化石能源、发展工业以及农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造成气候变化主要的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之外,具有增暖效应的温室气体括甲烷(CHa)、(N2O)、氢氟碳
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碳达峰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不同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高点即为碳排放峰值。碳中和是指全球、国家、城市、企业、活动等不同主体在一段时间内人为碳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的状态。
(二)认识误区和概念澄清
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社会上依然存在很多误解,需要澄清。
1.将碳达峰理解为达峰前还有排放空间,碳排放还要“攀高峰”目前,一些地方、企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关系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达峰前要赶快上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达峰后没有机会了。碳达峰是具体期目标,碳中和是中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深刻转型。
2.将碳中和的放在“中和”,高估碳汇的作用
中国森林碳汇估计为11亿吨二氧化碳,仅占我国二氧化碳年排量的大约11%。同期我国已运行的碳捕集和封存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S/CCUS)示范项目减排规模约为每年几十万吨二氧化碳。专家估计,2060年左右我国经过努力,届时通过碳汇和碳移除等地球工程技术可能实现负排放15亿吨左右,远远无法实现碳中和目标。因此,碳减排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
碳中和目标的吸收汇括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人为活动增加的碳汇,而不是自然碳汇,也不是碳汇的存量。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会造成海洋的不断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是碳中的,并非碳汇。森林生吸收碳,但到成熟期吸收能力下降,动植物死亡腐烂后二氧化碳将重新排放到空气中。一场森林大火还可能将森林储存的碳变成二氧化碳快速释放。因此,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必须通过人为增加的碳吸收汇清除,才能达到碳中和。
3.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搞运动式“减碳”
运动式“减碳”是指一些地方、企业还没有弄清碳达峰、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