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自立的学术成、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了自立教授的从医之路,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中篇阐释了自立的“运脾”“柔肝”“温阳”“辨湿”等思想及“脾色环唇”辨证方法;下篇结合自立的临床经验及辨证用药特点,介绍了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目录
上篇自立教授传略及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综述
章自立教授传略·
章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综述
中篇自立教授学术思想
章运脾思想
章柔肝思想
第三章温阳思想
第四章┄辨湿思想
第五章养生思想
第六章益肾思想
第七章冬病夏治
第八章“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的方法
下篇自立教授临证经验
章运脾思想的临床应用
章柔肝思想的临床应用
第三章温阳思想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辨湿思想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扶正思想的临床应用
笫六章“脾色环唇”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和胃十八法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经方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复元汤的临床应用
第十二章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第十三章细辛的临床应用
第十四章咳嗽的经验
第十五章胃痞的经验
第十六章泄泻的经验·
第十七章便秘的经验
第十八章不寐从“胃不和则卧不安”论治的经验,
;
摘要与插图
章;自立教授传略
一、医事传记
(一)个人经历
老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子隆系陇中名医,1980年9月离休于甘肃省泾川县。老师自幼侍立案头,耳满目染,日受熏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立志杏林,于1952年8月在当时甘肃尚无中医院校的情况下,考人兰州市卫生学校学习,1954年8月毕业后分配甘肃省中医门诊部(甘肃省中医院前身),1958年8月,调干赴全国中医高学府——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1964年9月毕业后继续回到甘肃省中医院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并在甘肃省名老中医张汉祥、席梁丞、窦伯清等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临床经验日益丰富,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75年1978年拜席梁承主任医师为师侍诊学习。1978年8月由原甘肃省卫生厅聘任为主治医师。1988年1月聘任
为主任医师。历任甘肃省中医院消化科科主任,消化、肾病科技术指导,甘肃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甘肃医师协会副会长,《甘肃中医》杂志主编,《西部中医药》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内科学会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甘肃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等。现任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西部中医药》杂志名誉主编。从1990年12月开始连续六批担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12月被原卫生部、原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1993年10月获特殊津贴,1994年7月被甘肃省人民授予“甘肃省专家”称号,2004年12月获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称号。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贡献奖”,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自立工作室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2010年自立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7年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国家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贡献奖”。
(二)学医过程
启蒙老师为家父,自幼侍立案头,耳濡目染,每见其父起沉疴而济民,深感中医乃仁人之术,遂立志杏林。自幼在其父要求下习读《医学从众录》《医学三字经》等书籍,1952年考入兰州市卫生学校学习,1954年8月毕业后分配甘肃省中医门诊部(甘肃省中医院前身),工作之时,踏实苦干,虚心好学;工作之余,阅读了大量中医典籍,使学识水平和临床能力脱颖而出。1958年8月被调干全国中医高学府——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在北京中医学院6年中,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著作,并得到全国中医专家秦伯未、任应秋、董建华、绵之、刘志明等老师的悉心指点,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并使临床诊疗水平日益提高。1964年9月毕业后主动要求回甘肃工作,支援家乡中医事业。回甘肃后继续在甘肃省中医院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并在甘肃省名老中医张汉祥、席梁丞、窦伯清等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临床经验日益丰富,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75年1978年拜名医席梁承为师,系统学老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点。
(三)学术特长
老师从医60余年,精通临床诸科,尤擅中医脾胃病、肝胆病、热病、血证等的。先后创立了运脾汤及运脾系列方剂等,萎缩胃炎、消化溃疡及溃疡结肠炎。临床论治脾胃病,确立“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的治则。论治肝病,提出“治肝必先柔肝,柔肝先养肝”的原则。论治淋证,另辟蹊径,认为其发病多与外感有关,提出“清上源、行气化、利水道以通淋”,创清利通淋汤。论治习惯便秘,不主张峻攻,倡“补而通之”,创运肠润通汤。论治外感夹湿,善用清气饮子。遵冬病夏治,创补肺益寿合剂慢咳喘病。运用补中益气汤从脾论治久咳不愈、气虚失摄之尿血。认为“无积不成痢,痢疾不怕当头下”,无论新痢、久痢,宜先用芍药汤合白头翁汤以清除肠道积滞,再依病情调治。论治慢,认为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邪毒内袭为标,宜标本兼顾,常用益气养血、滋阴补肾之剂配合清热之品,并常用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