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一翻朋友圈,你不难在里面发现几个曾被广泛传播过的“新闻”。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我们便纷纷在微信朋友圈里进行着一场场自知或不自知的“病毒式传播”。我们特地总结了2015年曾刷爆朋友圈的7个病毒式传播案例。以下这些,你还记得几个?
案例1:柴静《穹顶之下》
爆发时间:2月28日
前央视记者柴静的新作《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线之后,引爆了公众关注与讨论。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病毒式传播,引发全民刷屏。
视频推出当天就在优酷获得600万次的播放量,被点赞6万多次,48小时内全网播放量达到惊人的2亿人次,《穹顶之下》跨平台的穿透力和引发的探讨,堪称2015年第一场“全民热议”。
“柴静”这样极具标志性的新闻符号与“雾霾”这一深具大众现实诉求的话题相互发酵,成为《穹顶之下》爆红的重要基础。而“孩子”、“肿瘤”等个人故事的讲述与柴静母亲身份,也拉近了其与普通人的情感距离,更易引起公众共鸣与同情。
案例2:反手摸肚脐
爆发时间:6月11日
“反手摸肚脐”红爆整个国内社交网络,从微博到微信甚至网游都在热议,网友的亲身实践也催生了无数段子和笑料。然而,这个引发了病毒式传播的事件却纯属虚构,所谓的“美国科学家研究”根本就不存在,“反手摸到肚脐”就等于好身材也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网友跟风验证也无法得到什么科学的结果,最终也只能证明自己是“炫腹”一族还是“腹愁”一派而已。
而在被揭底之后,这起事件就如某些以“专家”、“老中医”等为由头进行虚假炒作的概念一样,变得有些可笑了。
随着国内社交媒体的盛行,各种目地不明的谣言、流言层出不穷,而大部分阅读者在对其进行二次传播时并不会核实。这样只要话题足够吸引人,即使内容不实,也会引发这种病毒式的传播。
在“反手摸肚脐”疯传的过程中,网友正是主要的参与者。由于活动参与门槛低,也无需准备,大部分人都可进行尝试。当人们逐渐被社交媒体绑架,新鲜和好奇成为焦点时,盲目就成了一部分人的特性。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在这个前所未有的社交媒体时代,谣言的病毒式流行本身从侧面也揭示着人们焦虑和不安的现实状况。
案例3:优衣库试衣间
爆发时间:7月15日
优衣库试衣间的热点,在7月15日凌晨1点左右开始被引爆,但是据推断视频应该是摄制于今年3月。经过3个多月的风险释放,自QQ群到微信群的一次全民狂欢开始了。在众多“优衣库视频”的索取声中,“试衣间”事件在2个小时内迅速完成了过亿的转发量。
案例4:头上长草
爆发时间:8月24日
这个被称为卖萌神器的小草发夹,最早的原型是漫画人物颜文字君,凭借头上长草、画风简洁、表情卖萌等特点,引发了年轻人的疯狂追捧。
小草发夹迅速走红后,争议也随之而来。有网友指出,头上插草在古代有卖身为奴的含义,因此认为头上长草不吉利,看到后心里感觉怪怪的。不过,在年轻人看来,头上长草是流行趋势,萌文化代表时尚和新潮,与卖身关系不大。
除了普通网友的争议外,明星的加入也推动小草发夹流行起来。从8月底开始,李小鹏、权志龙、张艺兴、任泉等明星纷纷发挥娱乐精神,在微博晒出佩戴各式小草发夹的图片,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和点赞。最近周杰伦小公举与昆凌也“跟风”玩耍,一时之间小草发夹人气爆棚。
关于小草发夹的爆红,某心理学家评价说:“与其说火的是一枚小发夹,不如说是大众寻求心理慰藉自我调适的一种社会化体现。萌经济其实体现了人们内心渴望摆脱种种束缚的心理。”
案例5:主要看气质
爆发时间:11月24日
2015年11月24日凌晨,知名歌手王心凌在个人微博发了一张新专辑《敢要敢不要》中的一张配图,“吃汉堡”的专辑造型让网友直呼“脑洞大开”。随后王心凌在与网友的互动中回复:“主!要!看!气!质!”于是引发网友火速跟风,在发自拍照的同时都要配上一句:“主要看气质。”该“金句”在网络上迅速发酵,短时间内话题迅速登顶热搜第一。
而这之后话题被网友和粉丝带到朋友圈,引起朋友圈跟风发气质图。12月4日,王心凌发行新专辑《敢要敢不要》,已经持续一周的“主要是气质”话题,再次被粉丝和网友点燃,再次引起全民跟风发气质图的热潮。
“主要看气质”传播范围这么广是因为引发了网友的情绪共鸣。一种传播关系的达成,本质上是一次情感关系的实现,一种强烈情绪共鸣的产生。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中,“情感”更是成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
案例6:2016温馨提醒
爆发时间:12月7日
“主要看气质”引得各种从内到外气质满满的美女帅哥刷屏,着实让很多人不开心了。可是12月7日又来了一个让人心塞的图片,里面的各种事业标准,让人不自觉地对号入座。
那么,这是什么魔力驱使大家传播这张图呢?
首先,自嘲是一种幽默。大家之所以转发这张图,大多是因为其中有些内容没有达到,比如重要的职位、收入以及孩子,而把转发作为自嘲的一种方式。用“拖后腿了”、“我的VP呢?”、“孩子去哪儿了”等等语言,表达的也是一种态度。这种方式并不新鲜,以前就有类似的内容如XX城市人均消费、人均工资等。支付宝搞过的一次“十年账单”,更是引爆社交媒体。用自嘲的态度去表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正是社交媒体中用户特点。
其次,刷屏是一种表达。更新朋友圈微博是很多人刷新存在感、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把参加了什么活动的状态更新给朋友,并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借势是一种工作。刷屏表格爆红后,各种品牌也大玩借势,或把表格内容改成自己的产品,或者抖机灵写段子来吸一波粉,使这个热点的刷屏也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案例7:戴上圣诞帽!
爆发时间:12月16日
转发“圣诞快乐”给30个微信好友,你的头像就能自动戴上圣诞帽子!
这是12月16日风靡朋友圈的“病毒式营销”,有人说这只是一个游戏,纯属娱乐,不要太较真;也有人说“其实我只是寂寞想找人聊天而已”;还有人说这是某修图软件的营销方式···
毋庸置疑,这次“圣诞帽style”的狂欢式流行,和圣诞节的到来密切相关。试想,如果这个戴帽子游戏在清明节或者重阳节前夕出现,必然不会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大众反感。
在进行传播时,“时机”一直都是一个极需重视的因素。即使是同样的传播内容,放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也往往会得到不同的乃至大相径庭的结果。简而言之,所有传播活动首先要“合时宜”,才有可能“传出去”。显然,这场声势浩大的“为你戴上圣诞帽”,很符合这个标准。
总结
纵观以上风靡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从“穹顶之下”到“圣诞帽”,社交网络都扮演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曾有一个微信小调查表明:你本来不想点击阅读朋友圈里的某篇文章,但这篇文章被三个(及以上朋友)转发了。这时,你有了戳那篇文章的欲望。这种场景类似于”信息瀑效应”或“群体无意识”,即:”人们会认同某个群体形成的恐惧感或共同期望(无论正确与否),从而导致预言的自我实现,而这种效应会反过来继续巩固恐惧感或期望的新一轮传播。”简言之,信息瀑让人们倾向于根据周围人的做法进行决策。就如一个闭合、彼此间连接的圈子,其中的成员希望能在圈子里玩得尽兴,这就是病毒式传播的娱乐属性。除此之外,每个病毒式传播也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我想,这也是它们能被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来源:环球网、创业邦、知著网、扬子晚报、金错刀、前瞻网、《数字营销战役》等
整合:金雯思
来源: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