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的2015,微信仍然是绝对的主角,通用社交的机会已经不多,但垂直细分领域仍然有机会,10亿美金级别社交公司仍然有诞生的机会。
雷军说,创业要找到合适的风口。因为方向对了,事情很可能事半功倍。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找到合适的风口?很简单,去看看风投都投向了哪里。如图,从前几名不难发现,电商、游戏这类离钱近的项目仍是风投的心头好,而金融、企业服务、教育的上榜说明这些行业的互联网是未来几年的趋势,而搜索引擎、SNS社交网络、工具这些前些年的热点已经逐渐被风投看冷。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社交,相较于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其已经不是热点,但社交领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是人与人的链接,一旦成功,其具备快速从工具跨向平台的可能性,极端的例子就是腾讯,腾讯今天的一切都拜QQ所赐。
所以,虽然社交领域得投融资在降温,但仍然受到不少追捧,尤其在2014年,微博与陌陌的成功上市,Facebook对Whatapp的天价收购,都让一众创业者蠢蠢欲动。那么,我们今天就聊聊2015年的移动社交。对于微信、微博人人这样的老牌社交公司,我就不多费笔墨,着重聊创业公司及未上市/转型中的公司。
(数据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02490/1.html)
【通用社交】:易信/来往之殇
2013年为了狙击微信,网易、阿里先后推出了易信、来往,谋求在通用社交领域分得一杯羹。当时双方都有很强的危机感,网易推出易信是更多是为了分发其移动游戏,阿里推出来往更多是为了捍卫其电商帝国。但经过2014一整年的发展,虽然微信神话一定程度破灭,但易信、来往也遗憾地没有做起来。因为易信、来往与微信同质化非常严重,而用户转移需要巨大的成本,得不偿失。易信与来往都投入里巨大的营销资源,网易门户及客户端长时间的曝光、马云亲自入驻来往等等,但效果非常有效。最近马云重回微博基本预示着来往失败了,而app store游戏榜前10基本上是微信游戏,偶尔会有1个网易游戏,侧面说明了易信的活跃度非常之有限。
所以,在通用社交领域,微信及QQ基本上实现了垄断,不同于电商、团购、搜索等领域的721格局,通用社交基本上910格局,因为社交是个网,需要两边的用户使用同一种服务,这么看来,易信及来往的未来非常之不乐观。
【图片社交】:Nice才是中国的Instagram
图片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内容载体,所以图片社交的火热是理所应当的。所以,Instagram火遍美国后,一众中国创业者开始copy的本土化改造,包括图钉在内的图片社交诞生,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做大。很大程度上2012年微信推出朋友圈后满足来对用户对发图片的需求,而且Instagram在国内还能正常登录,使得纯粹的图片社交应用一直没做大。但Nice的出现改变这一状况。
Nice相比Instagram,其创新之处在海量滤镜的前提下增加来标签与贴图功能,不要小看这两个功能,标签能极大满足用户的炫耀功能,对一部分新新人类吸引力极大,而且标签能最大程度发挥用户的想像力,一定程度修饰图片降低用户的发布成本。而贴图则极大增强了图片的趣味性,使得图片更加的生动活泼。所以,相比Instagram,Nice创新同样值得掌声。2014年,Nice、In等图片社交软件都融到了巨额资金,相信2015年是图片社交爆发之年,虽然Instagram被墙,但中美产品的水平鸿沟已经被逐渐拉小。
【匿名社交】:没有微信,无秘怎么活
我是一直不看好匿名社交的,虽然无秘2014年着实火了一把。以无秘为例,刚开始无秘火爆是因为点燃了大家窥探隐私、满足好奇的G点,但随后因为谣言四起,热度逐渐下降,因为用户都对内容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一旦内容真实性不能保证,无秘就沦为一个段子泛滥的糗事百科。后来,无秘又活了一段时间,是因为其借朋友圈做的一系列半匿名+半公开的活动,舒曼意思呢?比如你邀请好友来匿名评价,然后你的好友能看到大家对你的评价信息,这个机制看似简单,但十分完美地解决来真实性与传播性的问题。无秘自身很难聚集一大帮用户,在内容生产上存在问题,在内容传播上也存在问题。但问题是一旦依托微信这个平台,无秘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2015年的匿名社交我认为还有戏,无秘在朋友圈的尝试让人印象深刻,如何解决内容的真实有效以及对外传播,如何解决用户的隐私与感同身受,是摆在匿名社交创业者面前的问题。无秘、乌鸦、哔哔等匿名社交产品我认为最多也就能做到一家,比较匿名社交的使用场景实在有限,匿名本身是反社交的,一不小心,其有沦为工具性产品(吐槽而非交流)的危险。
【兴趣社交】:豆瓣发力移动端,最后的机会?
豆瓣终于想通了,2014年兴趣社交的老大豆瓣推出了独立的豆瓣app,在这之前,豆瓣一直坚守其app矩阵战略。这样豆瓣就形成了一个综合app+一批垂直app的移动生态,全面满足用户对读书、电影、音乐、活动、小组等需求,集兴趣社交大成。回过头来,我们看看豆瓣这一系列改变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一是Same、陌陌等产品在某些功能上已经不同程度上替代了豆瓣;二是豆瓣分散的移动产品线割裂了用户;三是基于移动端的兴趣社交兴趣,而豆瓣很大程度上仍是PC时代的逻辑。于是综合各种因素,豆瓣转型成为必然,这可能是豆瓣最后的机会。
2015的年兴趣社交领域,我仍然看好豆瓣,毕竟多年的数据沉淀是其最大的优势,而其在移动端速度虽慢,但产品的体验仍然不错,至少能挽回一部分流失的用户。同样,我也看好以Same为代表的新型兴趣社交产品,其独创的打卡、投票等功能模块赋予了移动兴趣社交更多可能。
【视频社交】:4G的风来了,短视频还没来
2014年,冰桶挑战、任泉Star VC的投资,让秒拍、微视、美拍等短视频应用着实火了一把。4G、无线网络的普及解决了短视频爆发的技术难题,但我仍然不看好短视频社交,其更谈不上春天。首先,短视频社交对用户而言是严重不平等的,不同用户在视频内容生产上用户的资源不对等,产生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不同于文字这种载体,视频很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成为少数人的玩物,比如,潮人在短视频社交领域有更多优势。其次,短视频制作即使对潮人也是难题,内容一旦流于平庸,那么相对于图片、文字、专业长视频而言,短视频被抛弃的可能性很大。最后短视频目前的爆发亟需平台的支持,比如美拍之余微博,微视之于朋友圈,短视频逐渐沦为一个工具产品。
【LBS社交】:签到已成标配,街旁们可以歇歇了
前几天传言街旁即将关闭服务器,实在让人唏嘘不已,街旁已经成立6年了,当年顶着中国Foursquare的光环,最后却变得平庸。其实原因很简单,Fenng冯大辉在知乎曾经说过,有的应用是“功能,而非产品”。什么意思呢?比如签到本身,其就是个功能,微博有、微信有、人人有、陌陌有,而且其是个高频的功能,但如果将其做成产品,比如街旁,就不合适了,因为单纯的签到场景有限,其更多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的补充。所以,从一开始,签到这个领域就非常之窄,其并不提供不用于其他社交产品的内容,只是提供一个签到的功能。一不小心,其很容易沦为一个地理位置记录工具,而非社交产品。
【同性社交】:大家一起搞基可好
LGBT群体的确是个巨大的群体,再加上这个群体相较于异性恋巨大的购买能力,这背后的商业化潜力非常之大。2014年,淡蓝、zank等同性恋社交产品都获得了投资,甚至一些更细分的,例如只针对拉拉的产品也获得了投资,据说薛蛮子就投了一款类似应用。针对同性社交,虽然其受众人群不少,但我对同性恋社交的前景还是表示怀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性社交的初衷是恋爱而非交友,因为如果是交友那么常规的社交应用就可以满足,所以同性社交的背后隐藏的定位其实是同性版的世纪佳缘,而一旦用户找到恋人是否会脱离这个平台呢,我想会的,即使同性恋群体更换伴侣的频率很高。所以,归根到底,同性社交仍然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即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及功能,单纯只是一个同性的噱头很难吸引到用户。
【陌生人社交】:陌陌之后,再无陌生人社交
去年12月陌陌成功登录纳斯达克,成立仅三年多就上市成功,创造来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一方面陌陌的成功上市证明纯移动互联网产品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给予来微信阴影之下的移动社交创业者,尤其是陌生人社交创业者信心。但我想泼一盆冷水,陌陌之后,纯粹的陌生人社交很难再做大。与陌陌同期的陌生人社交有不少,遇见、微聚、比邻等等,这些产品不管在产品形态,还是运用形式上都创新有限,尤其是在陌陌用户数已经突破2亿的情况下,再想出头,难上加难。愈加严苛的政策监管就另当别论来。
还有一个问题,陌生人社交最大的问题是其联系用户的纽带非常脆弱,微信是关系,豆瓣是书影音等沉淀,而陌生人社交可能只是打发空闲无聊时间的一时之举,这意味着用户的迁移成本非常之小,说走就走成为常态。所以2015年,我并不看好陌生人社交领域的创业,陌陌可能是第一家上市的陌生人社交,也可能是唯一一家。
结尾:移动社交领域绝不止上文所提到的领域,包括秀场、婚恋、语音、等不同维度的垂直领域,都有相应的社交产品。移动社交的2015,微信仍然是绝对的主角,通用社交的机会已经不多,但垂直细分领域仍然有机会,10亿美金级别社交公司仍然有诞生的机会。
作者:郝冬;via:百度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