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些人,对那些张狂的想象不屑一顾,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只关注已经被证实的成功,然后把这些最可靠的元素提取出来,放入神龛。指标,是他们最信赖的伙伴;凭空想出的点子绝对和他们无缘。
前一种思维方式,生于自由发散,死于不切实际;后一种思维方式,生于客观评估,死于固步自封。想要实实在在地做出点有新意的东东,需要这两种思维方式的融合:“先发散,找到尽可能多的有潜力的机会,形成假设;再收敛,用更客观的方式审视各个方案,去伪存真,验证假设。”
3种发散想法的方法
Brain Strom
头脑风暴么,不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有多少点子想多少点子么,so easy。但是注意一些要点,也会让你的队员之间相互启发,协力挂起一阵旋风。
•不要批评
某个人说出自己的点子时,很容易旁边的人就接话说,这个点子不太好,因为有限制A、限制B、限制C。这么一说,就把对方吓到了,本来脑子里还有很多其他点子正排着队赶着往外走,一下就给闷回去了。主持人很有必要在开始之前反复强调,我们现在的目的是产生尽量多的点子,别管靠谱靠谱,先讲出来再说,后面还会有专门的时间去检验这些想法。
•追求数量
不要觉得自己想到的不是绝世好点子,就不好意思说。脑暴首先要追求的是数量要尽可能的多,穷其所有。所以,无论什么点子,只要符合我们的主题,但说无妨。
•相互启发
在自己的点子耗尽时,不妨看看别人的。兴许受到了别人的启发,你也能茅塞顿开,站在他的肩膀上提出更棒的想法。不要纠结于这些点子是哪个人最先提的,we are a team!
•视觉化
可以把想到的点子画出来,这样把这些点子贴在墙上给大家看时,就能更快地传达给大家。别人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启发。
How Might We
要想想到好点子,得先问对问题。IDEO的设计师喜欢用How Might We的句式来起头(详见IDEO的HCD Toolkit)。How,让大家开通脑筋;Might,告诉大家只要是有可能性的想法就统统讲出来;We,告知大家这是我们共同的项目,要相互鼓励。
How Might We后面跟着的,就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时常,想解决某个问题时会陷入死结,比如,如何“消除城市的雾霾”,无解啊,有木有。但若先反思一下,why“要消除城市的雾霾”,就会知道,更深层次的价值点其实是“How might we让人们可以健康地工作和生活”。OK,那点子就来了。帮助人们建立在家就能工作的项目管理网站,不用出门也少开车;帮助检测空气质量,污染高的时候提醒人们戴口罩…… 每发掘深一层的价值点,就给解决这个问题释放了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可能性。
Mix ideas
很多早期发散,做出几个方案,就算结束了。但其实,还可以尝试把各个方案里的模块抽出来,拼合出一些新方案来。把不同的东西拼合在一起,就能帮你产生更多新的灵感,做出更有创意的方案。
一个人的多个方案是这样,多个人的方案也可以如此。尝试放下对创意方案的独占,鼓励大家去和别人的方案做融合。这样,一个团队的人才能共享灵感和知识库,提供更多的备选方案。
3种收敛想法的方法
Vote
把所有方案都贴出来,给每个人一定的票,请大家共同选出最靠谱的方案。
这种方式可能很多的取得一致,而且也不用到团队外部去收集数据。每个人都有参与感,后面的团队协作也会更容易一些。
但也要注意到,这其实是在用大家的主观判断来平摊风险,虽然快,但其实风险很大。一旦团队里几个人都有认知偏差,就会集体决策失误。
evaluate,Visually
所谓评估,就是在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行业有一些可行度很多的评判规则。我们只需要评价依照这些规则,我们的诸多方案各自能够获得多少分。
对于只有一条规则的情况,只需要把诸多方案按照评分在X轴上排列,越往右的就会越好;对于有两条规则的,就可以画上一个二维坐标轴,处于坐标轴右上角的方案会更好;维度再多,就可以借鉴一些信息可视化的经验,只要能让得分不同的方案能够被很好地分离开即可。
Prototype & MVP test
很多时候,不下水,是不知道水究竟有多深的。我们需要用最小的资源做出一些能工作的原型,请人真心去体验一下,才能评估其中的诸多细节是否真的设计足够合理。
原型可以帮助检验可用性问题,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则是精益创业中用来检验产品是否真的对用户有价值的一种方法。它建议用最少的精力投入,做出一款能用的,可以帮用户实现目标即可的产品,抛给真实的用户,然后看反馈。
通过这种最粗狂而真实的检验方式,我们能够获得的是最真实的反馈信息,帮助我们评判之前的YY是否真的靠谱。
本文作者雪鸮_朱晨